轻罗小扇扑流萤之四
“刘蓉,来,拿个柚子给你吃!”
刚要出门,竟碰上这样的好事,吃货表示很开心。
“我下个月要走了。”接过柚子,何老师的下句话让我有点懵。
“为什么这么突然……”
“回老家罗,女儿在这里上完学读大学去了,我就想回去了。”何老师笑眯眯的说。他一笑起来,两颊便有深深的酒窝出现。据说,长有酒窝的人都是单纯、善良之人。说法无从考证。但搭伴成为邻居6、7年,每次见面打招呼,何老师那笑眯眯的样子总让我感觉很亲切。
何老师是文人,喜欢写写短篇小说。我很早就在校园网上开始拜读他的大作,他的文章内里特有的浓浓乡音味道,总能勾起我丝丝回忆。“也是,在外地总会有种漂着的感觉吧?”每到这种时候,我总恨自己阅历太少,不知如何来接这个场。人生的感悟各个年龄段都会不同,我没法感同身受,颇有些惶恐,正要表示一下。不想何老师似是想到了些什么,并不在意我没有搭上话,有些感慨的说:“我刚来外校那会儿,也跟你一般大。”这语气,又一个被我长相骗倒的。
粗粗算一下,他该是比较早来外校的一批。身边很多朋友,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到那个年代。从他们的故事中,我看到了青春与热血,听到了人文与关怀。外校的成长如何能离得开他们所倾注的心血,他们对于外校的感情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若说一间学校最宝贵的,不是多少优秀的学生,而是拥有这样一批优秀的老教师。每每谈到优秀学生,老师们总会谦虚的说:“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如此谦虚的话,也只有兢兢业业把教书作为事业的教师们能说出来。也许,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言传身教都是职业所需,对学生的循循善诱都是职责所在。可没有人想过,如果没有某个阶段某位教师的启发或只字片语的触动,没有老师们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学习方法,处于无自主意识的孩子如何能成长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形成完整知识结构的人才?当然,郑渊洁的儿子除外,他有个拥有编外教师资格的好爸爸。
“老来香”的职业,除了医生、律师,再数就是教师了。岁月留给教师的,不光是越来越娴熟的授课技巧,还有各种教育管理经验、学习方法以及考试经验。这些是年轻教师无法比拟的,不是他们不够优秀,只是实战经验不够。每次评课或教研时,我总是很期待会有老教师指出我的不足,或给出一些我可以参考的建议,我知道,这是难得的让我快速成长的机会。因此,一到这种时候,我的脸皮就会自动切换到城墙模式。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样一批老教师,自己得摸索多久,才能形成一套独立成熟的教育理论;又或者,教育理念将偏差到何处。
“我看了你校园网上发的文章,写得不错,很有些小资的味道。”何老师又开腔把我跑到十万八千里的魂儿牵回来,我不由讪笑:您老是大海,我就那小溪流,小资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哪。咖啡和西点,后者才是我走进咖啡馆的的动力。
晚餐时分,我剥开柚子,一牙牙慢慢吃着。红瓤柚肉质细嫩,却会带上些许酸涩,让人在吃完后会觉得有些些倒牙。但这并不妨碍我一气吃完一整个。一如生活的味道,不会一直甜,单看你能否欣然接受。
小文一篇,敬献即将享受退休生活的50、60后的外校人,以及即将成为“中流砥柱”的70、80后的我们。致已然与即将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