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公告
 

本学期科研课题的生成、运作与评价

文字: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3-09-18点击数:1460
一.基本课题 1.课题名称:“两课两反思”教学模式案例。 2.工作意义:新课标;学生主体;模式;反思。 ①全面贯彻新课标精神。教学必须关注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此,方可真正突破传统教学“知识本位”的藩篱。 ②自觉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学工作的创造性的核心是教师必须达成“双序”的统一——即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顺序和教材内容的学科逻辑顺序的统一。考虑怎样教是需要的,但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人类知识的再现,而且是学生的再发现。教学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学生经过学习活动后,其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是否得到了改善。 ③注意教学模式的选择。所谓教学模式,指教师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所采用的一定的教学流程。选择有两个参照,其一,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二,要契合教材内容的呈现需求。我们所进行的每一课都存在其模式,每种模式都存在其优劣。借鉴别人成功模式的关键是,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自己的隐性经验显性化,也是我们强调“模式呈现”的意图所在。 ④养成反思自己教学工作的习惯。“反思”不是作秀,不是“写作文”,我们强调反思,意在通过“规则”干预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必须把“课后反思”作为我们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案例”中的反思,当属一种自然呈现。“反思”的内容,参照前面三项的要求。 3.呈现形式:教学设计文本。 ①内容选定:呈现内容由教师自主选定。参加教研组“两课两反思”教研活动的教师,其“教学设计”呈现活动内容。 ②文本格式:广外外校教师教学设计文本。 4.其它说明 ①问题解答:为什么重复? 上学期我们的“科研6分”的呈现方式就是“教学设计文本”,为什么这次还是它呢? 理由有四:其一,使行为化为能力,需要多次的演练,重复是必要的;其二,“文本”的格式强调着“新课标、学生主体、模式、反思”等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词,体现着我们“以新规则干预旧行为”的工作思路;其三,作为一个舞台,它不会对任何人的创造性演出构成限制和拘束;其四,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日常工作行为,不会造成过重负担。 观念更新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我们认为通过“教学设计”是一个朴素而适宜的呈现形式。 ②“两课”的概念:同一课时的内容,先后在不同班级授课。 ③“反思”的主体:反思的主体当然是授课教师。其他人的意见可以参考,但最重要的是教师根据新课标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特别注意从两方面发现自己教学行为的差距——与新教学理念的差距,与他人成功教学行为的差距。 ⑤完成期限:第15周。 二.科研课题的多元生成 为全面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学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本学期实施科研课题的多元化生成及运作。 课题生成途径有四: 1.教师参加“三大课题组”的子课题研究 我校已经参加的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有:“学生自我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两个课题。并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中国委员会教育课题“EPD教育实验与研究”。 目前,我校课题开展情况如下: ①“自育”德育子课题组。小学部各班、中学部实验年级与实验班进行。统筹人:黎冬、孙传华、刘文娟。主要成员:相关年级组长、班主任。 ②“EPD活动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组。实施者为小学部五年级组、中学部初二年级组、中学部团委学生会、小学部少先大队、中学部生化组。统筹人:王秀民。主要成员:陈莲、阎冬、付丽丽、李蔚、任大琼。 ③“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子课题组。成员:中小学部相关教师。统筹人:扈永进。此课题人员未定,欢迎中小学部有兴趣的相关学科教师自愿报名。报名方式:发邮件给扈永进老师。 ④“健康体育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组。成员:中学部体育组教师。统筹人:梁国雄。 ⑤《发展教育模式》研究。学校教科室负责统筹。 2.学部层面科研课题的生成与运作 中小学部可根据工作开展的需要,确立学校层面之外的科研课题,并确定相应的统筹人与研究者。于第四周(9月26日)之前上报学校教科室备案,学期末要拿出相关成果论文或实验报告。 3.科组层面科研课题的生成与运作 中小学部各教研组、年级组可根据自身工作开展的需要,确定相应的科研课题,并确定其责任人,开展研究工作。于第四周(9月26日)之前上报学部教导处和学校教科室备案,学期末要提交相应的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 4.教师个人自选课题的生成与运作 提倡教师以个人的名义展开个性化的学术研究——包括德育与教学两个领域。教师个人课题要履行“申报——认定”程序,认定者为学校教科室。 凡上述研究范畴自外的课题均可申报。建议教师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确立课题。课题来源有二:其一,自己工作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其二,化问题与课题。我们不是要让教师抛开本职工作另搞一套,也不想由此加重教师负担,而是希望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水到渠成地做出成果。 教师个人自选课题请在第四周(9月26日)前完成申报,填写申报表发至教科室扈永进老师邮箱。我们将在网上公示通过认定的课题。凡提交“自选课题”并获得认定的教师,即可展开研究,期末提交相应的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 三.课题评价 1.评价原则 本着“评价为形成教育科研生产力服务”、“优劳多得”的原则,对各类课题的研究者的劳动予以充分承认,实施“加分”激励。将结合历年惯例,参照本学期工作的新动向,对加分规则予以修订。望各位老师提出意见。修订后的新规则将在期中公示。 2.“基本课题”与“自选课题”的关系 凡提交“基本课题“——即“两课两反思”模式案例的教师,将进入“科研6分”的打分序列,其成果最高评分为6分。 提交“自选课题”成果而未提交“基本课题”成果的教师,其成果亦将进入“科研6分”打分序列,其成果最高评分为6分。 两类都提交的教师,“基本课题”成果进入“科研6分”序列,“自选课题”成果进入“科研4分”加分序列——我校教师科研考评总分为10分,6分为基础分,4分为加分。具体加分额度将取决于成果质量。其细节待定。 3.其它加分项 参加学校相关“子课题”以及学部、科组层面上报课题研究工作的教师,依据其成果质量,在“科研4分”序列中相应加分。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