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沟通》:为种种人际关系矛盾提出解决之道
当我们与人相处时,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批评别人,就很难达成充分的沟通;当冲突与对立产生时,如果不懂得反观自省、表达善意,就很难化干戈为玉帛。其实,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当我们学会将批判的眼光从别人身上收回来,观看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自己的恐惧、贪婪、傲慢、偏见……都是扼杀人际关系的元凶。
本书提供我们与人相处的方针,为种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提出解决之道,包括:如何广结善缘、充分沟通,如何包容别人、消除对立,如何消除心防、与不喜欢的人相处……等。并以生活化的实例、简单明了的语言,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心出发,与他人进行真诚而友善的沟通。
全球化时代来临,咨询传输的频率、管道急速成长,造成人际沟通方面的巨大焦虑感。但只要凡是从心出发、以诚待人,就能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谐。
《从心沟通》是圣严法师从各个角度解析人际关系问题的著作,希望能提供读者全新的思考方向。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学习接纳与诚恳”、“学习欣赏与赞美”、“学习慈悲与包容”以及“学习关怀与付出”。
本书透过平易近人的语言、生活化的实例来劝勉我们,无论他人如何对待我们,我们都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以信任、包容的态度与他人沟通。将人际关系回归到真诚良善的原点,并提供最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法师希望以佛法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利益众人的悲愿心,在书中处处可见。
“沟通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只有单方的努力是不够的。除了敬开心胸接纳别人,对于他人的刚强和抗振心,也要用意熙心去软化,如此才能达成真正有效的沟通!”——圣严法师
[精彩导读]
沟通的方法
人是群体的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除非你想成为与世隔绝的人,把自己关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不想和任何人接触,也不想请求任何人帮忙,那才不需要与人沟通,否则谁都免不了要与他人沟通。
沟通很重要,可是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选择与自己比较契合的人来往。总认为:反正不和某某人来往,不和某某人谈话,一样会有其他朋友,一样可以过日子。于是就开始有所分别:这个人是我的朋友,那个人不是我的朋友;或是这班人都是坏人,我不愿意和他们做朋友。像这样的人,在脑子里已经设定好标准,认定了某些人不够朋友,或不是朋友,或是这些人都是出卖他、要占他便宜的,甚至觉得别人的水准太差,不够资格做他的朋友。这种不愿双向沟通的人,要和他交朋友是很难的,因为,沟通一定是双向的,如果只是单向的就不能称作沟通,因为根本无从沟通。
照常理说,只要不是恶友、损友,交朋友应该是多多益善,但如果任凭你如何努力,对方还是不愿接受你,仍然对你有敌意,那就不用再努力,只有暂不往来了。因为你不一定非得和他做朋友不可,更何况是他不愿意和你来往,不愿意接纳你,如果你执意要和他来往,不但你很痛苦,他会更痛苦。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是无可奈何的。不过,即使如此,也不要把对方当成敌人,心里还是要把他当成朋友。
这就是佛法中所谓“默摈”的方式。“默”是沉默,“摈”就是驱逐,意思是他不生活在我的范围里,我也不生活在他的范围里,彼此互不干扰、涉人。因为既然没有办法沟通,那就不需要再强求了。尤其是当对方无理取闹、不可理喻,你和他有理也讲不通时,那只有用默摈的方式。可是等他回心转意后,还是要将他视为朋友,不要因此而把他当成十恶不赦的人。
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试探”,几次试探后或许会发现,也许是因为你的方法、心态或言语让对方误会,以至于他无法接受。这时你必须先调整自我,调整到对方能够接受的程度为止,但不能把自己完全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否则就失去了自己的立场与原则,连一般人也无法接受。你可以试着想办法先适应对方,将自己的一部分改变,经过多次的适应调整,最后也许对方会回心转意,愿意主动或被动地与我们接触。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式沟通,都要明白,沟通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只靠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所以除了要敞开心胸接纳别人外,对于他人刚强、抗拒的心,也要用慈悲心来软化它,这样才能达成真正有效的沟通。
先接纳別人才能沟通
一般人所认为的沟通协调,就是让别人接受自己,往往忘了体察别人真正的需求。例如,我有一个弟子,他在与人沟通协调时,常常会说:“我是为你设想,所以你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议,你非这么做不可。”然后才问对方:“你会不会觉得很难接受?”如果对方表示很困难,他便回答:“这不困难,只要你接受我的想法,困难自然就会解决。”
像这样的沟通,是单向、填鸭式的,并不是真正的沟通。真正的沟通一定要先问对方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然后再看自己能帮上什么。忙,不要一厢情愿地要对方接受自己的做法。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不论到任何商店,店员一定会先问一句话:“请问我能帮你什么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应该如此。帮助别人时,不要预先设想好自己的计划,然后不管别人是否需要,硬是把自己的方法套在对方身上;例,如,中国人宴客时,都不会先问客人的口味如何,菜一上桌就不停地把菜挟给客人,使得客人吃也不行,不吃也不行,非常尴尬。但是在西方则不然,例如有一次我热心地挟菜给一位西方客人,他不甚愉悦地直接对我说:“你知道我喜欢吃这个吗?。从此以后,帮别人挟菜前,我都会先问对方:“菜合不合口味?”“还想吃些什么吗?”因此,沟通协调的原则应该是:先让对方提出他真正的想法与需要,然后再让他了解我们所能提供的帮助,这样的沟通协调才算成功。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如果只是单向的沟通,那其实不是真正的沟通。
佛法中也有所谓的“四摄法”,指的是用四种方法来引导众生接受佛法,分别为:“同事”、“布施”、“利行。与“爱语”,这四种方法都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想要度化众生,就不能强制众生接受佛法,要让他们能够真心地接受。所以,想要度化众生,首先就要接纳众生。
佛教认为一个佛教徒,或是正在学习菩萨道的人,是不能离开群众的,因为行菩萨道要能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既然要度化众生,就不能够离开人群而自求安乐、独善其身,必须把自己奉献给众生,并且先放宽胸襟接纳众生的种种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然后才能让他们放宽胸襟,接受佛法。
有些人在度化别人时,往往会高姿态地说:“佛法太好了,你必须相信、必须接受。”这种说法是在展现权威,而不是感化别人。最好是用佛法来感化人、感动人,而不是教训人。菩萨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态融人众生之中,不仅和每一位众生地位平等,甚至还要让众生觉得自己的地位比较高,有种被尊重的感觉,才能让众生对佛法产生好感。同样地,当你要和别人沟通时,也是要先放低身段,先接纳对方,对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沟通。
存好心。说好话俗话说:“祸从口出。”说话不得体,常常会伤人又伤己,引起很多麻烦。佛教有所谓的“妄语”,不论是一般人喜欢听的虚伪奉承、空洞修饰,或是讨厌听的刺激、辱骂、讥讽的言语,以及诱使人犯罪的说词,全部都是妄语;也可以说,凡是会让自己产生烦恼、他人受到伤害的话语,都是妄语。
妄语的范围很广,约略可分为四种:“妄言”、“绮语”、“两舌”与“恶口”。“妄言。是说谎,存心骗人;“绮语”是花言巧语、言不及义;“两舌”是挑拨离间,使得人们互相仇视,变成对头冤家;“恶口”是口出恶言,使别人受到伤害。
能够完全不说妄语,恐怕只有圣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口舌的过失,即使是纯真的孩子,也难免说谎骗人。例如,爸爸问孩子:“你最喜欢谁啊?”这个孩子如果够伶俐的话,就会回答:“我最喜欢爸爸。”当妈妈问他的时候,他就会改口说:“我最喜欢妈妈。”为了讨好父母亲,孩子两边说的话不一样,也算是一种妄语。
有时候,亲戚朋友之间也会这样问:“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孩子没有办法选择,很难做判断,只好圆滑地说:“我喜欢爸爸,也喜欢妈妈。”如果再追问:“那你最喜欢哪一个呢?”这就更让孩子为难了。其实,大人不该这样问孩子,不但对孩子不公平,也会造成误导。所以,从小的时候开始,大人经常就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养成了说谎的习惯。
刚开始,这种小小的谎言或许还无伤大雅,但长大以后,或是为了谈生意牟利,或是为了个人的利害得失,渐渐就会变本加厉地欺骗、害人。
例如,有些生意人便相信,如果不对顾客说谎,产品便会卖不出去,于是推销时就会夸大其词地说:“我的产品是以亏本的价钱卖给你的,不买一定会后悔的。”其实他根本获利丰厚。像这样既不诚实又别有居心的说法,就是在说谎。
事实上,只要货真价实,做生意不一定要说谎。我有一位纵横商场多年的朋友,他说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在与顾客谈判的时候,态度非常真诚,也会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立场。毕竟,做生意除了原料、机械设备、水电、人工等成本外,还应该为自己争取一些合理的利润;不过,扣掉成本与得到合理的利润后,或许就不应再赚取暴利了。所以说,为了做生意而说谎骗人,并不是必要的手段,唯有货真价实、信用可靠,才是工商界应有的职业道德,也才能使事业更大更久。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做到“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更要积极地以“诚实语。、“尊敬语”、“赞叹语”、“慰勉语”来与他人互动。如果能净化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环境里就会减少很多的口舌是非。
实话实说为上策
有人认为我们处在“公关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时间很短暂,无法再像传统社会一样,有时间慢慢深入认识每个人,所以很需要多做自我公关,大力推销自己。也就是要多展现自己的优点让别人知道,如果自己的条件不够好,还得再多吹嘘几句。但是,过分自我膨胀的表现其实并不恰当,也算是妄语的一种。
作者圣严法师——
一九三零年农历十二月四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今南通市),后去台。13岁出家,青年时期留学日本,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台湾后,法师历任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辅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又创办法鼓山国内外禅修,文教、慈善体系的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僧团道场、七个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定期刊物。圣严法师的电视弘法节目《大法鼓》播出逾十二年,实用且生活化的内容,深获观众的好评,本套丛书即集结了该节目内容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