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是怎样招生的
———访哥伦比亚大学程星博士
【受访人简介】程星( David X. Cheng) ,教育学博士,现供职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任国际双学位项目执行主任,兼本科生院( 哥伦比亚学院和工程学院) 助理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估、学生事务管理。
作者:作为享誉世界的名校,哥伦比亚大学( 以下简称哥大)在人才培养上应当有特别之处。请简单介绍一下哥大招生工作的基本理念和特点。
程星博士: 理念以及对理念一以贯之的坚持是许多美国高校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重要原因。在美国, 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理念。理念看似是个很虚的东西,实际上它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常常会渗透到大学运作的每一项工作中。因此, 美国各大学的招生工作肯定会受到其理念的影响。一般而言,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使命( Mission) 陈述,它对培养目标作出高度概括, 而招生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必然会受到学校使命的影响。对于哥大来说,我们坚信: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是大学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应在这段时间里努力获取各种知识,不断提升能力,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 同时在各个方面都得以长进。成长本身就是追求或存在的方式,经历就是一种财富。
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 是在学校特定的氛围中受教师、同伴和管理者的影响而得以完成的。美国大学尤其关注同伴的作用, 因为在很多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会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 哥大一直强调学生应当成为国际化的人才, 成为能够处理多元文化及各种复杂情形的未来社会的领导者。这一理念贯穿于哥大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学校招聘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教师,努力开设多样化的课程, 并邀请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来校授课。同时, 为了营造多元的校园环境并考虑到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学校倾向于招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学生, 因为他们可以把不同的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个性等带进校园, 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学生群体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 会对我们所努力营造的校园氛围产生深刻影响。哥大每年都会花不少钱在全世界做宣传,表面上是在吸引学生,扩大生源,实质上我们也是在为创设独特的校园氛围而努力。我们希望哥大的学生都能经历独特的校园生活,成为优秀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成为未来社会的领袖。在招生的过程中, 我们设置了一些基本的标准或要求, 用来提高学校招生工作的效率, 这是必须的。但这些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只是录取学生时的参考框架, 它必须服从学校的理念。当标准与理念不一致时,我们更倾向于坚守理念来对标准进行调整,这是非常重要的特点。
作者:哥大每年的招生名额是如何确定的?在学生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中, 哪些材料在录取决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程星博士:在哥大,学校的招生名额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 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及学校能够提供的学生学习环境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变化。所以,哥大的学生数量一般比较稳定。如果学生过多,课程开设有困难,各项服务都跟不上,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例如, 哥大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在全美很有名,这些课程质量很高,充满着各种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很积极, 一个班的学生必须保持在二十人左右,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总之,对于招生名额的增加,校方是很谨慎的。在招生时, 哥大要求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标准化考试成绩、教师的推荐信、高中学习的课程和成绩单、学生的班级排名,等等。另外,我们也会关注学生学习的AP 课程、参加的社会活动、所获得的各种奖励、特殊的经历等;必要的时候,我们还会对学生进行面试。我们之所以要求申请者提交这么多材料,是希望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以作出正确的招生决策。在我们看来,在这些申请材料中,学生的高中平均成绩( GPA) 以及他在AP 课程的学习情况可能相对来说要重要一些。但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招生决策是招生人员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不会过多地依赖于其中的某一份材料。在对学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时,“ 真实性”是我们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学生过度地包装自己,甚至出现造假行为,那他被录取的可能性是很低的,这种弄巧成拙的做法很容易被经验丰富的招生人员看出。比如说教师的推荐信, 不少外国学生提供的推荐信都大同小异,很明显,这些写推荐信的教师根本就不了解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推荐信是没有价值的;在美国,高中教师对待推荐信普遍比较认真, 看得出他们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完成的,对此,我们也会认真对待。
从之前谈到的招生理念我们可以看出, 哥大一直都在积极倡导多元化。因此,在进行新生筛选时,招生人员会特别注意不同背景、经历、特长、个性的学生。在我们看来,“ 书呆子” 有时也可以是一类特别的人才, 他们能为多元化的校园增加一道独特的风景。所以, 学生如果能在申请材料中真实地表现自己,反而会提高被录取的可能性。
作者:在美国高校的招生话语中,有“ Admission by Exception”的表述,它是否类似于我国的特殊招生? 这种做法背后体现了什么价值?
程星博士:“ Admission by Exception” 的直接翻译是“ 例外录取”。它大致的意思是,在招生过程中,如果有一些学生没有满足大学招生的基本要求,但招生人员经过考察, 发现这些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确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可以适当降低录取的标准, 给予这部分有突出才能的学生特殊照顾。这种对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 在美国的大学招生过程中是比较普遍的, 但近年来社会争议也越来越大。我认为,这样的政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体现了美国大学在招生方面的自主性和录取方式的多元化, 但这种录取方式会对学生的入学机会公平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很多大学对“ 例外录取”的比例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 一般当年被“ 例外录取”的学生人数不会超过新生总数的10%,有的学校甚至将比例限制在6%或8%左右。在公立大学,如美国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加州大学,近十几年每年“ 例外录取”的学生比例都控制在6%左右。但加州大学有10 所分校,在校学生超过20 万,因而平均起来,每所分校每年有几百人通过“ 例外录取”进入大学。可能是迫于公平的压力,1996 年,加州大学明确规定拿出4%的“ 例外录取”比例给弱势群体,辟如那些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较差或教育机会受到限制的学生; 另外2%的比例则给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其中包括特殊群体的申请者,如一些退伍军人、残疾人、少数族裔等。在私立大学,校方会考虑给予校友一些特殊照顾, 因为校友的捐赠是私立大学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友通过资金投入为母校做出了贡献, 学校给他们适当照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大学仍然会坚持录取的“ 公平性”原则,被“ 例外录取”的校友子女还是必须在达到录取标准的前提下才能享受学校的适当关照。“ 例外录取” 背后的基本价值是追求卓越和公平。招收杰出的、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通过高等教育来提高他们未来成功的可能性, 这是追求卓越的体现。有着特殊才能的学生, 很容易在严格设置甚至僵化的录取标准中被筛除。实际上, 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一直保持了较大的弹性,“ 例外录取” 就体
现了这种弹性。另外,“ 例外录取” 还会考察学生的特殊背景, 对得到较少公共教育资源的群体给予额外关注,这正是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作者:保证招生的公平、公正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追求的共同目标, 这也是我国国内目前的一个热点。在这方面,哥大有哪些特别的做法?
程星博士: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高校有责任在录取的各个环节尽力保证这种公平。几年前, 哥大就曾经录取过一名特殊的学生。这名学生读初中时父母亲就过世了, 但他坚持独立生活,经常去麦当劳餐厅打工,还要照顾妹妹;而且,他学习非常勤奋、努力,虽然成绩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仍然保持在中上水平,所提交的个人陈述和教师推荐信也很感人。我们的招生人员一致同意录取这名学生,认为他从小获得的家庭关注、教育资源有限,能够取得现有的成绩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最重要的,他身上体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毫无疑问, 国家需要这样的公民, 社会期望这样的人才。给予弱势群体适当照顾,是实践公平原则的重要方式。另外,在对学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时,招生人员是不允许接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材料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一视同仁。哥大一直实行“ 基于需求”( Need-based) 的学生资助政策,也可以称为“ 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即学生被录取后,资助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会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决定是否给予资助以及资助多少。通常,学生需要多少资助,学校都会完全满足, 不让任何学生因经济上的原因而无法入学,这是学校从经费上保证公平的重要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学生的AP 课程成绩在录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哥大在要求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中,并没有AP 课程方面的强制性要求。这是因为,各个高中能够开设的AP 课程数量不同,有的高中甚至根本没有条件开设AP 课程。这样,很多学生也就没有机会学习这些课程。尽管一些研究表明, 学生的AP 课程成绩更能有效地预测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业成绩及其毕业后的发展,但为了公平,我们并不设置这方面的强制性要求。
作者:哥大在收到学生的申请材料后,如何对材料进行评价,以保证作出科学的招生决策? 另外,通常由谁来进行评价? 大学教师是否会参与招生?
程星博士: 哥大招生办的工作人员每年暑假会去世界各地的中学进行招生宣传, 鼓励优秀的中学生报考我们学校。之后, 我们便开始接受学生的申请材料, 一直到年底截止。从新年开始一直到三月底,招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审阅申请材料,参与审阅的招生人员从访问中学开始就有着明确的分工, 每人都要负责审阅来自他们熟悉地区的申请材料, 然后进行初步筛选,剔除明显不符合要求的申请者,确定希望录取的学生名单。近年来, 申请哥大的学生人数急剧上升, 一个二十人左右的办公室要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看完两万多份申请材料。可以说, 招生人员工作量非常大, 他们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随后,招生工作进入录取的关键环节,即小组讨论阶段。每个小组至少有三名成员, 每个成员先把自己确定好的录取名单拿出来, 再共同讨论是否予以录取。在小组讨论中,招生人员需要陈述各自的判断,给出同意录取或拒绝的理由;_____对于有争议的申请人,小组成员会进行相互辩论, 直到达成一致意见。哥大的大部分招生决策都是在这个阶段作出的。如果小组讨论也无法取得最终的结果, 学生的申请材料就会被转呈给招生部门中职位更高或经验更丰富的工作人员, 由他们进行讨论并作出最后裁决。这样做,也是为了保证公平,避免一些校友、社会知名人士或其他有影响力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影响最后的决定。在小组讨论中, 小组成员的组成以及学生申请材料的分配通常是随机性的, 任何人都无法事先知道一份申请材料会被哪几名招生人员审核。另外,小组成员之间也有相互的监督,即使有一位成员想偏袒某位学生, 他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说服其他成员,这其实是比较难的。这样,很多人为的干扰因素也就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了。从我们多年的经验来看,这种在程序上保证公平的努力成效显著。
大学教师一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因而在录取过程中,招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果在专业方面难以把握, 他们会征求教师的意见。例如, 如果有学生在申请材料中表明自己在音乐方面表现突出,并且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所发展,招生人员就会寻求专业教师的帮助;必要的时候,招生人员还会要求学生寄送自己的作品, 由专业教师对学生录制的唱片、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总之,如果需要专业方面的评价,招生人员会尽可能咨询教师的意见,他们的判断影响着最终的招生决定。
作者:据我了解,美国的常青藤高校在招生时,有一个量化的数值AI( Academic Index,学业指数) ,它在招生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 学校会不会对学生的AI 进行排名后再决定是否录取?
程星博士: 美国的常青藤高校是在体育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些学校为了在一些联盟的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会招收部分有体育特长的学生,AI 值最早就是招收这些特长学生的重要参考标准。后来,AI 值逐渐成为部分一流大学招生时普遍采用的一个参考性标准, 主要用来对学生的学业能力( Academic Strength) 进行大致的评估。常青藤大学或其他知名的公立大学每年要对数万份学生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工作量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预先计算出学生的AI 值,在审核材料时供招生人员参考,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工作量。不过,在大学的录取决策中,AI 值只是其中一个参考, 招生人员一般不会仅凭AI 值就作出决定。而且,AI 值的称谓和具体的计算方法,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一般而言,AI 值是将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班级排名或GPA 进行汇总后的得分。这里并没有考虑学生提交的其他申请材料,如教师推荐信、个人陈述等。计算出学生的AI 值以后,一些学校会把该分值换算成不同的等级, 然后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
在美国,有舆论认为AI 值在常青藤学校的录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些机构还可能对部分常青藤高校新生的AI 值进行了统计,计算出一个平均值或高校间的排名, 然后得出常青藤高校在新生录取时对AI 值的最低要求等结论,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因为高校招收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一些群体性的特征, 就把它理解成为高校录取的某个标准,这显然颠倒了其中的因果关系。
作者:目前,我国国内不少人提出要避免仅仅依据学生的高考成绩来进行招生的做法, 但更多人却担心这样做会带来人为干预或腐败的空间, 教育公平将受到更大挑战。从美国高校招生要求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和具体过程来看, 似乎很容易出现造假或腐败现象。对此,美国高校是如何避免或消除的?
程星博士:美国的高校享有高度的自主权,这表现在高校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因而, 在美国我们讲招生,基本上都是指自主招生。而在中国国内,目前还只有很少的高校拥有自主招生的权力。对于招生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绝对消除肯定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只能尽量去避免。美国高校要求学生提供的申请材料中,除了标准化的考试成绩,其他材料在短时间内进行人为干预的可能性比较大,通俗地讲,就是容易造假。比如,学生可以请人代写个人陈述, 把自己吹嘘一番; 可以找高校的熟人帮忙,减少被录取的阻力;可以给高中教师一些好处,让他们在推荐信中夸大其词; 也可以伪造一些“ 辉煌”的课外经历,等等。我相信美国的很多家长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但真正会去这样做的应当还是极少数。以高校的招生工作人员来说, 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在招生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诱惑,但他们一般都不会去冒险。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不敢这么做,一旦招生中的舞弊行为被发现,丢掉工作是肯定的,情节严重的还很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其次,他们不能这么做,整个招生过程很严格、严密,学生申请材料的审核带有随机性, 招生决策必须由几个人一起作出,相互之间还可能会有辩论,个人在其中很难说了算。最后,职业道德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写推荐信,美国的教师一般都会认真对待,这虽然不是他们必须的工作, 事实上他们可以坦率地拒绝给学生写推荐信,但如果同意写,他们就会把对教师职业的承诺体现于其中,为学生尽职、为自己负责。
作者:针对当前我国国内的高考招生制度,您觉得美国常青藤高校的哪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程星博士:毋庸置疑,仅仅根据高考成绩来招生的做法需要改进。实际上, 用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潜力进行衡量,其成效是有限的;对学生的考察,应当更加全面、多元。有媒体报道,中国国内有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被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录取,但如果参加高考,他们可能上不了国内一流的大学。同样的学生, 在不同的教育体制下会遭遇不同的结果, 这正好说明了不同招生标准的差异。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常态,用某一个标准来进行选拔,必然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模式化,缺少个性,这显然不是高等教育所期望的结果,也不符合人的本性。
就中国高校未来的发展而言, 我个人认为不仅要创一流,更要创特色。要想有特色,高校必须在招生工作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目前, 中国国内一些高校在招生中虽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 面谈”和“ 推荐”,但要想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缺少多元化;高校不断趋同,相互之间没有足够的竞争;私立大学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激励, 等等。美国私立大学的境遇则恰恰相反, 私立大学的存在及其与公立大学之间的公平竞争是许多美国大学能够称雄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大学招生最值得中国关注的应当是其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办学理念。我相信, 只要把大的原则明确了, 操作层面的问题相对来说要容易解决得多,而且实施起来也会水到渠成。这之中,高校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界定、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合理分配等, 尤其值得大家深入探讨。
资料来源:《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