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换一条路走如何
——张文质先生与二甲中学高一、初二部分学生对话实录
编者按:几年前,张文质先生曾经来我校演讲,相信给大家留下过深刻印象。6月21日,他应邀再到我校演讲,话题是家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半年出版了他的家庭教育著作《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讲座是面向考生家长的,有兴趣有需要的老师,不妨也去听听。时间,21日上午9点。地点,中学阶梯课室。下面这篇,是张文质与江苏南通二甲中学学生对话实录。对话时间,2009年5月25日。开阔的视野及即兴生成话题的能力,均相当厉害。
整理: 初二(1)部分学生、邱 磊 、吕 斌
校对:凌宗伟(二甲中学校长)
张文质
各位同学,大家好!大家以前有没有见过我?
学生
没有!
张文质
都说没有见到过我,现在不是见到我了吗?(全场大笑)还说没见到我。我没有说以前见到过我啊!呵呵,(现在)见到了,见到了。我刚才为什么这样问,我刚才突然发现你们凌校长跟你们讲话的时候:凌校长跟我一样,都是一个矮个子(全场大笑)。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一个矮个子呀?
(学生轻声议论……)
张文质
哇,真的没注意他是一个矮个子?这很奇怪,为什么呢?可是我觉得他其实是一个很高大的人。有时候,人的某种精神力量会使人变得很高大。例如像鲁迅是矮子,邓小平也是矮子;列宁也是矮个子;拿破仑,拿破仑其实是这几个人中个子是比较高的。拿破仑的身高是1.米67,而鲁迅先生只有1米6,邓小平也是。
那我们实际上在别人心目中应该高一点。但是现在呢,个子矮也是一个缺点,你要画像一定要画得比他高一点,好像他长得1米7一样。我可能说的是(指)有时候外在的一些价值跟人内在的一些境界有时候会有些距离。
我先说另外一个观点,大家今天看到我穿的是便装,我已经很久没有穿西装了,上次我去沈阳,那边有一个电视频道,叫做“志趣频道”,办得到非常好。相当于香港的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采访了像窦文涛这样的人物。我客串了主持人,同时又作为一个教育家、研究者,针对教育的问题,提了一些建议。昨天晚上我来二甲中学,二甲中学成立了一个“读书会”,有没有学生听说?
学生
没有。
张文质
其实老师有很多的活动,同学们不知道;也有可能同学们有些活动,老师也不知道。(众人笑)
其实,最好是老师和同学应该(对一些)能知道的问题让大家知道,老师的活动应该大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活动命名比较有意思:叫做“二甲中学张文质之友读书会”。
昨天晚上跟这些读书会的老师们交谈,我感到疑惑,也是穿着上的疑惑:我昨天穿的是短袖,那我们这些老师们呢?都穿的是西装或者是穿着便服——就是外面还穿了一件衣服,我有点疑惑,有点惊讶,为什么呢?我为什么有点惊讶呢?我为什么跟他们不一样,对他们着装……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想到?那么你来回答一下。
学生
感觉他们对你还是有点见外。
张文质
哦,“见外”——非常有想象力(学生笑)。因为我想过、现在天气已经这么热了,为什么老师都穿了这么厚的衣服呢?后来校长就、说了一句话,让我有点不好意思:他说我们的老师啊都是早出晚归,所以早出晚归的人,他的穿着一定要比9点上班,5点下班的人要穿得多。因为早上5、6点就出门的人一定是要穿得多,晚上8、9点还在学校的人也是要穿得多,所以我就一下子就感慨。
你有没有发现,我作为一个经常深入学校的一个教育研究者,但是跟老师们的生活还是有区别的,我每天都是9点才到办公间,发现太阳高照,热的时候,我不会多穿;冷的时候,我也不会少穿,因为那个时候的气温都是比较正常的气温,也就是老师上班的气温它不是一天里面最正常的,从这点可以知道老师的辛苦,
所以,我由此想到你们的学业也是比较辛苦的,因为老师这么早来到学校,也都是在为你们服务的,所以你们穿的也是比较多的。
这引起我的一个思考。我刚才坐在那边,我就在想它。在你们提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我的经历:我这次出门转了一圈,从湖南到辽宁,辽宁到北京,北京到这里通州来。我到湖南做讲座与现场1500名家长交流,讲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人才,这次我讲的主题是“每个父母都要把孩子培养成新兴的中产阶级”。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概念:中产阶级?
(学生轻声议论……)
学生
我感觉应该是外表不太华丽,但内质、内涵很高,素养很高。
张文质
你说的真好,她首先说道的是一个情况,中产阶级是一个文化问题,看上去比较朴实。不华丽,不夸张,但它是有内在的自己的文化品味,这一见解我很惊讶,真的我很佩服,那你们给点掌声啊。
(全场掌声……)
张文质
中产阶级,其实我想过去你们可能会理解成:有资产阶级,有中产阶级,有无产阶级,首先理解成一个政治概念,是吧?这位同学谈的它是一个文化概念。
我更赞成是个文化概念!就是说,她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她在整个社会里有她应有的身份,同时她的文化姿态:很文雅的,很从容的,这样那我们看上去很有教养的。其实从你刚才的回答里面,我又想到中产阶级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也就是我今天晚上要跟老师们讲的话题,所谓的中产阶级,他还是一个讲述者,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善于表达自己观点,善于和别人交谈,善于欣赏别人的见解,善于跟别人合作。所以有时候你不要看,说一句话好像很容易,其实你说一句话不得了!说一句话不得了!
我举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当时国际足联,在选新一届的足协主席的时侯,前一任的欧洲足联的主席,他当时呼声非常高。就到世界各国去游说,让国际友人给他投票,形势一片看好。他到了非洲以后,他想幽默一下,他说他走进会场的时候,他发现灯光忽然暗了下来,就因为着句话,他落选了,为什么?到了非洲,你能说灯光暗了下来吗?
学生
不能!
张文质
有的同学说不能,为什么说不能,因为非洲的足协委员都是黑人,这句话里含有的对黑人歧视(的意思),他其实只是想幽默一下,但这种幽默里面含有了文化的歧视,最后投票的时候,落选了。
所以,其实,一个人把话说好,太重要了!当然话的背后是他独立的见解,呃,说的很生动就是教养的体现。那今后做一个新兴中产阶级,做一个管理阶层的这么一个身份的人,他都应该是个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善于和别人交际的人。也可以说他善于把复杂的问题讲得简单,把枯燥的问题讲得生动,把简单的问题讲得很有智慧,把大家闻所未闻的事情,讲得能够打动你,这些都是很重要素养的。
所以我以前来听课,我不仅仅关心大家能不能回答得准确,回答得正确,也不仅关心大家的思维是否活跃,我还会关心一个人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身体的姿态:很自信,很优雅,很从容,表达的抑扬顿搓,让人一看:哎,不仅说得好,他还很有魅力!说得好,还很有魅力——这非常非常重要!
学生
刚才您讲到素质,我想问一下:在中国现在教育制度下,明的说是素质教育,我认为实际上是应试教育,我想问一下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张文质
你看,他一下子把我逼到一个很困难很困难的境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中国所有人的问题。中学所有人!只要它是个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活到九十几岁,你都会思考的。哦,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我能够回答的这个问题吗?
学生
能!
张文质
我这么厉害啊?你对我这么有信心啊?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要建议大家换一种方式去思考:
就是有时候一条路啊,非常非常难走,非常泥泞,非常艰辛。一般的思维方式就是再泥泞,再艰辛,我都要从这里走过去,是吧?这是一种方式。那么还有一种方式呢,我换一条路走。但是同学们可能会想:我们没有可换的路走。那我们还是回到这条路上再思考。思考着什么?思考的要点在哪里?有的可能是非常痛苦着走下去有的可能是非常……有自我意识的,非常明白:我走过这个路,我生命的意义不是用一生来走这条路的,而是我走过这条路走过之路之后,我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前景。这就是一种不一样的思考。
所以,有的人会把考试当作你的一生,有的人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守望,一种命运。还有一种思维呢,就是你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走这条路。但是有的人可能就认为,当我疲劳的时候,我就开始休息,我休息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走这条路一一这又带来了不一样了,因为会带来你的身体跟精神状态都有所不同,都有所不同。
所以这里我用一个比较深奥的概念来证明,我也希望我作为一个讲述者能够把它讲述好。这次我在北京的时候,见到北大的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没有谁听过钱理群这个名字?谁听过这个名字的举一下手。
(学生举手)
张文质
钱理群的“钱”怎么写?
学 生
有钱的“钱”。
张文质
“理”呢?
学生
真理的“理”。
张文质
“群”呢?
学生
群众的“群”。
张文质
啊,真好!我要代替钱理群老师谢谢你,说明他的思想已深入我们的中学生。
他是一个非常有知识的人。他也很认同我做的事情——生命化教育。他经常提的一个概念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就是说你既要想很大的问题:民族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到自己的未来,这一些大的问题都要去想;但又要做小的事情,现在就能做的,有能力做的,也是可以做的,这些事情先把它做好。实际上就是说,有时候局部的改善它会带来更大的改变。
比如说我们在学校里,有很多我们生活细节的改变,都会带来我们精神更多的快乐。甚至你对一个人微笑一下。你会发现你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改善,是吧?把一些小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做的,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每个人都能应该努力去做的,这些事都应该做好。
这次我去见钱理群老师,钱老师特别跟我讲到捷克一个卸任的总统,也是一个剧作家叫哈维尔,有没有谁听过“哈维尔”这个名字?
学生
没有……
张文质
你们上了大学后,你们读了更多书之后就会听说到这个20世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哈维尔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存在革命”。因为我们原来反对一个旧的生活方式,旧的制度,或者说旧的文化,我们更多的想到的就是把它摧毁,那怎么摧毁呢?
革命,对,革命!用暴力革命,用暴风骤雨的方式。这样的摧毁可能就会有很多的灾难,用现在传媒界、政治界的概念叫做会有“人道主义”灾难。
就是说,你摧毁一种对立的事物的时候,可能会殃及许多无辜。同时呢,你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摧毁它的时候,实际上它会带来穷困,会带来更多的暴力。所以哈维尔说的这个“存在革命”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要反对他,不要用对立的,极端的方式去反对它。而是你能不能用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思想见解,另外一种文化——不是说用替代的方式,用夺取它地位的方式,而是你让另外一种文化生长起来。这会让更多人发现,另外一种是更好的方式。然后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
不知道我这样讲道理大家听明白没有?就是说,当大家都在用非常极端的方式进行应试教育的时候,但是突然学校里面,它一方面它没有办法离开这应试教育的土壤,但是你发现学校里老师开始读书了,老师开始讨论教育的问题了,老师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老师把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带动着学校,带动着课堂,带动着对同学的关心……你发现有没有变化?今天曹老师给你们讲课的时候他有没有变化?
学生
有!
张文质
如果有变化,我们把掌声给曹老师。
(全场热烈的掌声……)
张文质
我们初二的季老师,初二的同学发现季老师上课有没有变化?
学生
有。
(全场响起掌声……)
张文质
这个变化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我们就大声的再鼓一次掌。
(全场热烈的掌声……)
从我们掌声中我可以体会到,我们知道了钱理群,我们还听到了哈维尔的声音。其实就是另外一种文化方式,另外一种对存在的思考方式,另外一种面对灾难的方式。其实,这一点太重要了!从掌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这个改变的期待,但是这种改变它不是用一种对峙的改变。比如对峙的方式是什么?应试教育很糟糕,我放弃了,能放弃吗?不能!我用一种很消极的方式对待它,行吗?不行!
我用一种完全认同他的方式对待他行吗?更不行,更不行!
因为如果你持一种完全认同他的方式,你可能会牺牲了你的健康,牺牲了你的身体,这是其一。另外一个呢,更可怕的是你完全认同了他的价值,你就不再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你就不再有一种评判的精神和对未来生活的想象,这个时候人的代价就更大,因为我们就再也成不了我刚才所说的新兴的中产阶级,再也成不了领导者,再也成不了未来世界的这种领袖,你往往只可能成为被动的人,被剥夺了思想自由的人,被剥夺了对更美好世界的渴望的人,这个代价很沉重。
所以我们作为初中生,作为高中生,实际上我们都在去思考,我们都要去思考人生,都要去思考未来。好,我这个问题回答完了。
(全场掌声……)
张文质
好,后面一位帅哥。
学 生
嗯,你刚才有讲到一些什么素质讲述者的观点,我是这么认为的:在我们这个家庭的教育方面,有很多美式教育,像外国这样子和中国相比较的话,我比较赞成那种给自己放个假期的那种。(就是那种)不一定要天天在学校做那么多的功课,有那么一点点时间,在晚上做完功课之后,在靠近很深夜很深夜的情况下,看自己很喜欢看的书。到星期六星期天放假的话,跟自己比较好的几个朋友再一起讨论题目,我是这么一个观点。
我想问您的是:假如可以变化,我们这个中国教育或家庭教育,先不谈学校教育,可以给我们这帮孩子怎样的一个假期,可以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学很多很多的乐器,这是有利于陶冶我们自己的情操的,然而现在很多很多教育都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当然前提是自己要对自己学习抱有很大的热忱,对待自己的未来(也是如此)。
张文质
哦,好的……
这位初二的同学还是挺了不起的。很清晰的、很流畅的、很准确的表达出了可能也是在坐很多同学的心声。
首先是他自己的心声。我这次在北京啊,跟一些朋友聊教育的时候,我谈了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研究者,包括教师,也包括很多父母,他有这样的看法,一说美国教育,然后就马上就挑出美国教育的很多很多缺点。一说日本教育,比如说日本教育有很多很多缺点。就是说,说别人的缺点。我们打开电视机,我们看新闻,经常很少看得到世界各国美妙的事情。看到比较多的是什么?灾难,战争,不幸。连秘鲁的一个什么出租车从山崖上掉下来,摔死了两个人,都是我们新闻联播黄金时间要播出的细节,这个心态有没有问题呦?(学生:有)别人的痛苦是疗治我们痛苦,自己痛苦的最佳方式。看到别人很痛苦,我们的痛苦就减弱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去正视自己的痛苦。我们不说它,我们就不痛苦了?这也是一个文化,一个思维上的局限性。当然从媒体来说,这么一种方法背后,带来很强的诉求目的。
当然我们这位初二的同学,他把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我仍然要这么说,哪怕我们表达出来的声音,很多人都听不见,但我们还是要表达!哪怕我们表达出来的声音,很难产生改变的效果,我们还需要去表达——因为我相信,有更多的人表达自己的声音,就一定会汇聚成力量。我们今天中国社会,逐渐的产生这种趋势,这是不可阻挡的。他、它会转化为公平社会。所谓的“公平社会”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基本的权利。
每一个人都有免于恐惧的,表达自己声音的这种权力。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表达的权利。它也终会有一天会去改变中国的文化,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改变中国的政治形态。
你看我们在看到网络上,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改变正在发生。网络上很多的事件,某一些非常事件,它有时侯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改变。
比如江苏南京江宁区的房产局的局长,他在作报告的时候就因为他是抽烟的,他有一个烟盒在他作报告话筒边上被记者拍下来了。这个烟盒导致了他后来锒铛入狱,为什么?他抽的是天价烟。他抽的烟是一条几千块钱的!
他作为一个局长能抽这样的烟吗?如果每月拿自己的收入能买得起吗?后来记者又发现他戴的手表也是天价的, 那这个老兄就倒霉了。如果没有网络他会倒霉吗?如果我们不是在建设一个工平社会这位局长会倒霉吗?他不会。所以,表达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对民族,对自由,对幸福的生活的渴望,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座的,我们中国未来最有希望的人群都不再有梦想,都不再有对更美好生活的渴求,那这个民族才叫悲哀呐!这个民族才叫没有希望啊!
所以我首先很珍惜你现在的生活,同时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愿望,跟你们尊敬的,亲爱的凌校长一起探讨一种新文化,跟你们曹老师、季老师,跟你们更多的这些青年才俊啊,一起探讨我们学校的改变。也就是哪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底下,我们学校让它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生出一些美好的东西来,生出一些更代表着未来美好方向的东西来。
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期待的那样,我也跟你们的父母作交流。上一次给高中的父母讲过家庭教育,今天叫我跟若干个父母来交流对家庭教育的见解。说实在的,我们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麻烦在于一条道走到黑。
我们家庭教育,有时需要有人一起来掩护,有人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也有不一样的见解,不是我们父母愚昧,也不是我们的父母对你们没有爱惜,而是这种社会的舆论,社会的价值导向。我们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好像逼得他们只能规定你们走那条路。
但是我们和你们父母都有谈到,对任何一辈人成长而言,生命放在首位,活着就有希望,再艰难都要顽强。活着就有希望,我经常感慨!你们是90后,跟我女儿比,比我女儿还小,也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孩子。这一代的,我经常感慨,比如说,我要是1976年之前,由于种种不幸就死掉了呢!我还知道毛泽东死后中国的变化吗?我要是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死掉了呢!我还知道互联网带给我多大的幸福和快乐吗?其实我就想,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就可以说,活得越久,看到的就越多,当然还要,同时还要追求生活质量越高,活的就越有意义!
学生
张老师您好,我问的是,像我们都是高中生,我们天天为家长,为老师,为的都是考大学,理想的大学,对于初中生,为的都是考个理想的高中。可是我考不上怎么办呢?虽然说行行出状元,但是我们又没有特别的一技之长,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我们未来呢?
张文质
你这么说啊,我就想起,我上次在博客上看到你们凌校长的一个课例。我看见孔乙己怎么看都像我们的中学生,他学的就是,所谓的“一技之长”啊,就是考试!
但是孔乙己比你们不起,孔乙己当他学到考试能力之后,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他所有的“本领”都失去了意义。茴香豆四种写法,有意义吗?没意义了,就算八种写法也没意义了,因为这个科举制度取消了。但孔乙己比你们还有更不适应的地方,你们说孔乙己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孔乙己有名字吗?有没有名字!他姓孔,而孔乙己是别人给他按上去的,他有家吗?有父母吗?有亲人吗?那就太可怜了。鲁迅先生小说里面,最可怜的三个人物:阿Q、祥林嫂、孔乙己。什么时候读它,你要是不会流眼泪,那就麻烦了,说明你的心肠太硬了。我每一次读孔乙己,都不忍读啊!不忍读!
实际上我在这几天,我看人,都看他的命运,更多的是看他的痛苦命运。一个人那么努力,最后得到的,什么都没有!麻烦非常大,那个祥林嫂,她完全生活在愚昧里,没有人在意她,甚至更多人还变本加厉的,用各种文化压着她,没有希望!像阿Q,阿Q比他们好的地方是,阿Q还有点活力,活力很重要啊!这人还有点活力,也就是说,阿Q还有改变的诉求,靠自己改变的诉求。阿Q也是很可怜的人,最后啊!鲁迅写的有些不忍,阿Q死的时候还带着最后的遗憾。鲁迅先生感慨说:“哀其不幸,与其不争”。
我觉得说前面的就够了,哀其不幸,很难争啊!人在某种生活处境里面,某种生活文化里面,有时很难争的,这个我好像说的有点远,回到我们现实里。我们难免要说一句,你要争取要考一个好的大学!
我本来要告诉你,你完全可以考得上一所大学,你的努力就是争取考一所好的大学。现在考大学不难,考好的大学比较难,带着健康的身心去读大学,带着人生更广大的梦想去读大学那是难上加难,所以保持自我生命的那种良好的状态,我说的就是健康、梦想,带着这种良好的东西去上学应该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怎么说呢?我跟我女儿这样说,要吃得好一点、要休息得好一点,这样才能跟应试教育做长期的斗争。鲁迅先生说,要有韧的精神,韧就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活到老考到老,我今年还想去考驾照呢。心里想着考试就怕得不得了,这是考试恐怖症。也就是这个考试,童年、少年时期留下的恶梦会让我们感到一生难忘。我们要努力得减少这个恶梦,怎么减少,不是说不考,而是要添加一点东西。比如说能够休息得好一点,比如说下课了到户外走一走,我还要建议校长在校园里多安一些凳子,大家有空时在凳子上坐一坐,跟你最喜欢的同学做一些事情,当然也包括异性同学,我觉得学校应该是一个健康、有梦想的地方。周未有空不妨去看一场电影,不妨和父母到好的餐馆去吃一顿饭,我相信这都是我们能做到的,我们也不妨像刚才那们同学说的,读一本爱读的书,不要对电脑、游戏过分痴迷,尽可能远离那些无聊的电视,基本上不要看内容虚假的报纸。
就是在一种平凡中有诗意的生活,平凡中有诗意,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你傍晚的时候在操场里面看看落日也是有价值的。春天到来了,看看校园里的树是怎么萌芽的,花是怎么盛开的,也是有价值的。所以说,在平凡中为自己创造机遇,在观察中为自己创造一个想象力,这都是有意义的。
你跟一个很好的同学同伴说一说那些故事,也是很有意义的。像我的女儿18岁了,我女儿告诉我:“老爸,我现在唱歌不会走音了。”重要吗?我现在还经常走音呢。人年轻的时候有一个爱好,人年轻的时候有一种运动,或者有歌唱的素养,或者懂得一门乐器,那就是一生的生存资本。你很老的时候可能唱唱歌,跳跳舞,跟亲爱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一下这些乐器,这些个人爱好啊,都是很美妙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天下的乌鸦一般黑,要经常想到如果你是一只乌鸦你肯定是黑的,但你也有可能就是一只百灵鸟,你就是大雁,你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那些“好”鸟,不要把自己仅仅看成一只乌鸦,就是要让自己成为自己。
学生
老师好!嗯,刚刚你说了家庭教育,我爸爸妈妈都是初中文凭的,他们没什么文化,所以很多问题他们不能给我指导。我想问一下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张文质
你遇到的问题我小学的时候就遇到了!(学生笑)
因为我爸爸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你父母啊,已经比我父母厉害了,到了初中才让你遇到这样的问题。这里面我要首先说一说,文化跟学历啊,还不是完全一回事,是吧?有些学历很高的人,却是没什么文化的;有些没受过很好的教育,他却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所以,文化和素养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说实在,你干嘛提这个问题?因为你只看到你父母受的教育不多,对你的很多问题不了解。其实很多问题,你们现在考试的问题,学业的问题,你们父母即使是大学毕业,甚至读了博士,倒不一定能解决你们初中高中的学业问题,这个学业问题它有特殊性,有不少复杂性,我们现在还没有条件说,我们的父母谁能在我们全部所有的学科上帮助你?有没有谁的父母这样的?有的举个手,全科都能帮助你,有吗?
我相信你,这位同学,不要着急,不要对父母要求太高,我倒是建议有一种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考,就是在我们自习时间有一些难题要一起来处理,一起来研究;还有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能不能独立来思考?独立思考不能解决的和同学一起来探讨,还不能解决的来寻找老师。
以前,我遇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他在美国呆了十几年回到中国,他跟我说了一个例子:中国的一个大学生代表团到美国去访问,问了美国的一个初中生:你知道算盘吗?结果美国的初中生不知道算盘。那个初中生说能不能给我五分钟时间?结果那个代表说好,给你五分钟时间。过了五分钟,那个学生来了,详详尽尽的把算盘给他复述了一遍。他们知识从哪里来的?所以我们经常对老师们说一定要有百度的意识,一定要有补课的意识。
我们可能没上过“维基”,我们一定上过“百度”、“谷歌”,“维基”是全球开放的一个词典,叫“维基百科”。很多人会就某一个问题而设置的一个词典。我前几天在“维基”上设置了一个词条,这词条叫什么张文质,以后你一上“维基百科”一搜张文质就是我,搜不到别人,就是我。我说的意思是什么?我们要借助工具,我们在有些问题上是无知的,我们要懂得去找寻,这个比你的知识还要重要:知识总是有限的,怎么去获取知识,这是人更重要的素养,所以我们需要有这样的素养。
实际上就是学会学习,能够找到解决之道。今天再也没有一个人仅仅靠自己就能学好!所以我们有了这种想法,发展好就会把我们认识好!下面一个问题给这位同学。
学生
有个问题刚刚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她说,像我们现在这种教育之下所有学生都一样的,包括家长都会想除了学习其他都不要管,所以造成大家这种除了学习大家都一样,说谁被弃可能性很小,让我们平常上学去哪儿走走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没有时间,假期都是在家里,我们没有所长怎么办?
张文质
我先给你一个建议,当你起来发言的时候,你哪怕你的观点听到别人说,你千万不要说你的观点跟他一样。以后记住了,到哪里都不要说我的观点跟他一样!你和其他人一样的你还站起来干什么?一定是不一样!虽然我的观点和前一位同学有些类似,但是我特别要强调,我最大的恐慌是,如果我们一无长处怎么办?一定要记住什么叫讲述知道吗?讲述就是相同的观点你能讲出不同的缘由,这才是讲述。因为人难免要重复别人的观点,其实这个本领很棒,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北京前不久有个社会机构做了个调查,在北京五环之内,大家去过北京吗?没有。有没有同学去过北京?有去过北京的举个手。只有一位同学。这也不奇怪啊。我也是大学毕业好几年才去的。在今后如果你有机会,更好的事情是大家考到北京去。我到北京那会儿,看着一环,二环,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到五环就快到天津了。
首都啊现在越来越大,但是这个社会调查,北京四环之内啊,四环之内,原来那些北京当地人,有房子的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到10%了。也就是说住在四环之内,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些成功人士。而北京的普通的老百姓到那里去住啦?都到离城市非常远的五环之外去了。五环之外什么概念啊,坐汽车,坐地铁,坐各种交通工具,有时候上班哪,上午上班的两个小时,下班的两个小时,你们说两个小时到哪里了,你们知道吗?上海。到上海了?到苏州了?离南京很近啊,天天这样上班,艰辛啊,无比艰辛。
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时候不但是考试问题,说你没得考的好。实际上,跟人的文化意识有关。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有危机,我们必须和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多种素养,而不是某种单一的素养。也就是,但选择工作的时候,你可能要思考,你这个工作会不会被自动化所替代,比如说用机器人替代。
就像我们从上海过来,那些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啊,现在实际上很多收费站有谁啊?从现代而言,可以说所有的收费站都可以拆除,但是考虑到这些人都没办法安置,所以保持这个制度。为什么?他必须考虑这人被自动化代替,将来你过来,他机器自动拍个照,或者自动的从你那个银行卡里扣,不需要人,所以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我们今后的作业会不会被计算机器所替代?
同时还要思考的。从文化意义上说,我们是不是善于和别人合作,我们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才能,这个“独特才能“也很重要。我举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你可以回去问一下你的爸爸妈妈,你到理发店里去剪头发,竟然好多年都是找同一家理发店,都是找同一人理发,为什么?因为习惯背后是这个人的服务让你习惯,这里的服务方式让你习惯,甚至包括这个人的某种气息你比较喜欢。
如果一个人剪头发的技术很高明,而发现这个人脏兮兮的,身上脏乎乎的,有难闻的味道,你会找他吗?不会。所以你喜欢他一定有理由,而一个人就应该成为被别人喜欢的人,这个喜欢是指个性,是指服务特色,是指自己服务的风格,这就是一种文化里面很重要的品格。即使我们没有别的才能,但是我们有这样的服务意识或者个性,也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另一个问题我还要说:也不要太焦虑。都在学校里埋头苦读,本领很少,不要着急。关键是上大学,以及上大学之后才是关键所在。这个时候大家还是在一个起跑线上,上了大学以后起跑线变了,上了大学以后可能有更大的变化,有机会就多学一点,不要等有机会了什么都不学。没钱的时候我想去桂林,等我有钱的时候有没有时间去桂林。我们不要变成现在没空的时候我很想学,有空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学。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怎么样,时间差不多了吗?不小心就讲太多了,那就谢谢你们!下课啦!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