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中“零作业”教学改革走出发展之路
从教育落后到先进典型
在成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典型之前,利津县北宋一中只是东营市一所普普通通的乡镇中学。其办学条件、师资、生源和普通乡镇中学一样,不但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甚至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就在两年前,北宋一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境。“许多孩子都选择到县城上学去了,有的年级能达到几十人,这使我们的招生工作非常困难。每到秋季入学期间,我们就派出老师到学生家作动员工作,但条件好一些的学生都没有来。”校长李志欣说。
仅仅两年,如今的北宋一中却门庭若市,炙手可热。学校已由原来的单纯初级中学发展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人数达一千余人。“一年来,我们接待了来自省内十几个地市的教育考察团,2009年春,有一个全国性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将在北宋一中召开。”校长李志欣说。
这种巨大的变化无疑要归功于学校的“零作业”改革。2007年,北宋一中还是教育薄弱学校。实行课改后仅仅用了一年,学校就摘掉了这个帽子。如今,北宋一中已连续两年获“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先进称号;2007年度,综合考核高居全县第一名;2008年,荣获东营市师德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初,在潍坊召开的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北宋一中的改革经验“‘零作业’使教育走出‘博弈’困境”在全省范围内被推广学习;2008年3月,新华社、大众日报社、中国教育报社、山东省教育社记者到学校进行了采访报道。
难得的是,北宋一中并没有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对自己的课改有清醒的认识。“课改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可研究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要做的工作更多,面临的任务更重。”学校副校长韩强说。
“我们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一些教师对素质教育下课程的解读不够深入。课改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都在改变。”副校长韩强说,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新课改的路还很长。
争取家长和教师的支持
北宋一中的课改并非一帆风顺。“开始家长对学校的课改不理解。看到教师不布置作业了,就认为教师越来越懒了。”校长李志欣说。学校就多次召开家长会。慢慢地,家长理解了课改,课改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为课改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课改刚开始时,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也不太支持。为了进一步获得教师的认可,学校领导“身先士卒”。要求教师做到的,年级组长首先做到;要求年级组长做到的,领导率先垂范。学校成立了“零作业”改革办公室,把清理重复性、机械性作业纳入常规管理,强制推行。
为争取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学校规定课改制度要经过教代会表决。学校还举行教师座谈会,认真听取教师对课改的意见和建议,并建立了具有北宋一中特色的民间学习组织,为教改思想的宣传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一年的努力,北宋一中的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产生了根本转变。“教师由原来的教学生死记硬背进行题海战术,转变为组织学生自主高效参与学习讨论和训练;由原来的只盯着少数几个尖子生,转变为以中下层次学生水平为教学起点,关注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长李志欣说。
“首先是改思想。思想转变过来才能形成机制。”李志欣说,“要让人感到成功,尝到课改的甜头。实践证明,转变思想的教师成绩上来了,不转变的没上来。”
二元主体,自主互助型课堂
推行“零作业”和课堂教学改革是配套工程,二者相辅相成。自2007年来,利津县教育局把“和谐课堂”建设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来抓,以此为契机,学校深入挖掘内部潜力、立足自身、精心规划、细心安排、用心落实,分阶段逐步开展课程改革,开展了以“二元主体和谐发展课堂教学”理念的专题研究,使之成为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总抓手,成为落实学校和谐发展的关键。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能否改变不民主、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将是决定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校长李志欣说,“学校做了大量的引领工作,目的就是帮助老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把老师的教学思想统一到‘二元主体和谐发展课堂教学’的理念上来。”
“二元主体和谐发展课堂教学”理念是经过全校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讨论、交流形成的思想共识。其核心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在民主的课堂中,在二元主体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中实现价值的认同与观念的共识,这样的课堂使师生在沟通、理解、对话、交流中实现了平等互动基础上的和谐发展。
“今学期,我们把学校课改的理念与目标做了以下定位:把人本身的发展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孩子们的生存状态,教给孩子们一生有用的东西,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负责。让我们的课堂实现两个层次地跨越:一是让学生在现实课堂中幸福生活、快乐学习;二是培养学生终生有用的素质。”校长李志欣这样表述学校目前的课改目标。
为了使课改工作取得实效,学校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从学校层面而言,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是教学第一位的问题,但关键不在于明白这个道理,而在于如何做才能使所有的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学习。
2、学习策略问题。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列入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策略问题。“学会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落实的行动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会学”。
3、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广度和深刻度问题。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时间、广度和深刻度,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这些学科共性问题的关键是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任何时候,教师都不要代替学生学习与思考。全体教师要努力打造“二元主体,自主互助”课堂。
让学生留恋的学校
近年来,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北宋一中却让学生充满留恋。
杜绝了机械性、重复性的课下作业,学生从思想上得到了减负,玩的时候尽情的玩,学的时候认真的学。学生不必整天抱着教科书学习了,课桌上有了经典名著的身影。经典阅读使学生能近距离的和伟大高尚的心灵对话。学生可以练书法,可以画画,可以练琴,进行小制作,可以打篮球,可以做一切健康的游戏。从去年开始,学校逐步开发“黄河口民俗文化”,把传统游戏引进校园,跳皮筋、跳大绳、在欢快的笑声中,孩子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尽情地参与着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体验着大课间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
“我们发现,当孩子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时,他们的笑容是最美丽的。”学校一名老师这样说。
说到学校的变化,每一位生活在北宋一中的老师都会由衷地感叹。“这几年,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支持与关注,不管是教学楼、实验楼这样的大工程,还是防水、硬化、绿化这样的日常投入,镇党委政府都是一如既往的支持,近两年来,就投入资金达上百万元。”
是啊!现在的北宋一中,处处整洁漂亮,透漏着现代学校的气息,哪有一点“土气”的样子。教育是一项全民工程,只要人人心系教育,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