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式关怀”
——心理健康文摘之十八
文字:一位心理治疗师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8-04-22点击数:1730
编者按: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贴在专业交流网上的文章。网名,编者疏忽了,文章收藏时没有记下。时过境迁,也不知该到哪里去找了,在这里先对他说抱歉了。“侵入式关怀”,这一说法编者个人觉得有些意思,所以挂出来,供大家参考了。
十五岁的小明早上起来,吃完妈妈做的饭准备出门到学校去。妈妈看见小明只穿了一件内衣和外套。就要小明加一件毛衣。小明却认为就这样合适,妈妈说:“你看我都穿了毛衣的,不穿毛衣是要感冒的……”为此,两人争执不休,最后小明屈服了,按照妈妈的要求加穿了一件毛衣。但心中闷闷不乐,出门的时候使劲把门带上,发出“嘭!”的巨大响声。妈妈在后面跟了一句:“哼,犟牛!”。
呵呵,到底谁是犟牛?
尽管这是很短的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插曲,但我却认为其中却有许多的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常常要关注这些很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那些再平常不过的交往模式。正是那些不被我们注意的不断重复的平常模式,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巨大的作用。
我把这样的心理现象叫做“侵入式关怀”。以上的这个小插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侵入式关怀”,指的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以为对方好的名义,在不能理解对方真实感受和需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对方的身上,并要求对方接受和实施其想法的一个心理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满足了谁的心理需求?其实是母亲自己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母亲有一种心理能量要投在小明的身上,那就是关怀和被孩子需要的能量形式,而小明却是不想接受这种能量的,他想表达的是自主—就是我自己在这个年龄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穿衣吃饭。当母亲的这种能量表达成功,心里有一种能量释放后的畅快感。其实母亲也是不相信孩子能够在这方面打点好自己的,有的孩子也对此认同——“我是不能照顾好自己的”。此外,母亲也把自己的“身体是虚弱的,容易感冒的”这样一个东西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其实孩子的体质和母亲的体质是不同的,孩子是每天一个样,身体的激素分泌也是日心月异,有很强的身体和环境的适应性,而人到中年父母却是走在向下的生理曲线上。我记得有一年在长城看到一个让我感到惊讶的场面:在那白雪皑皑的长城上,我穿的是羽绒服,有几个八、九岁穿短衣短裤的孩子在长城上活蹦乱跳。好奇的我上去打听,得知他们是来自日本的男孩……我不主张每个孩子都这样,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孩子的潜力。
在这个互动中,母亲也有一个替代孩子成长的问题。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他(她)在学习如何管理自己,象小明这样大的孩子是可以管理穿衣这方面的问题的。即使有不合适的时候,但成年人要让他们自己学会调整,从而更好地去管理自己。
另一个方面就是心理边界的问题。母亲和孩子这样不断重复的互动结果是,孩子学习了如何压制自己,让自己不说“不”,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带进成年的生活,去顺应他人的要求,不断顺应的结果就是不在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甚至很难说“不”,让自己的心理边界被侵犯。我们不是要让孩子去做自己吗,但我们许多父母的行为却背道而驰!
建议是如何变成控制的?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第一次提出一个建议,接下来就不再穷追对方是否执行了,这就是建议。但如果对此建议穷追不放,喋喋不休,一直到你执行了那个建议为止,这就是建议变成了控制!
其实孩子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穿衣服有可能是正好合适的,也有可能是不合适的,不合适的结果就可能是感冒伤风。有一个比较聪明的母亲是在多次这样的侵入式关怀后改变了做法,有一次在她对女儿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后,就不在吱声了。让女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穿衣服,结果女儿在下午放学后感冒了。回到家后对妈妈说你早上的说法是对的,现在的天气是要穿毛衣的。第二天早上,不用妈妈说,一起床就自己把毛衣加上了。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一件事,孩子的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调整自己,他们会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成长的种子就在他们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挫折之中。我们在亲子教育中常常说父母要“放手”,每年给孩子5%的放权,到孩子20岁的时候正好把自主的权力完全交给孩子!但许多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却真难做到这样。有的是父母和孩子的粘连形成了获益,边界模糊,在这里就不阐述了。
侵入式关怀可以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看到,有的母亲甚至在儿女已经是中年人的时候还放不下。我遇到过四十多岁的当事人被母亲强迫与配偶离婚的人,原因是母亲不喜欢我的当事人的配偶。我的当事人满足了母亲的需求,自己却活在痛苦的冲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