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只眼睛,看自己与自己的舞步
——心理健康文摘之十四
文字:兰溪谷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8-03-25点击数:1564
编者按:
我们抱怨、抗拒,我们不愿意生活在痛苦和焦虑中。其实人生就是与焦虑共舞,与问题同行的过程。只是在焦虑和痛苦中,对自己多一份觉察,多一份了解,以让自己活得多一份从容,多一份平静。让我们抱怨的,也许是我们所感知的外部环境,真的完全是吗?没办法改变的时候,日子还要继续,太阳还要出来,我们的生命还要向远处延伸……
心理学实验:一只老鼠被饿了一周后放出来,放在迷宫里。迷宫的尽头是一块香饵,香饵前一块通电的钢板。老鼠很快的穿越迷宫,找到香饵,向香饵扑去。当经过钢板的时候,触电让它本能地往后退。但饥饿使它再一次往前,扑向香饵,触电,再一次后退。如此重复三次后,它再也不敢往前了。一段时间后,饿了一周的这只老鼠,又被放到了这个迷宫里,同样有香饵在尽头,还有一块钢板。同样,它很快找到出口,向香饵扑了过去。触电让它本能的往后退,再扑,再退,如此重复,最后还是放弃了。再过一段时间后,饿了一周的它,又被放在了这个迷宫里,饥饿促使它往前,找到香饵后,可是它并没有向香饵扑去,尽管此时的钢板没有通电。为什么?因为曾经有过的痛苦的记忆绑住了它……
老鼠是这样,我们人不也是这样吗?“孩子不听话,气死我了”,“你怎么能这样,气死我了”……这样的言语,传达着这样的一个讯息:我的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我们的快乐要来自别人。把别人放在被审判的位置上,我们就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摆出受害的姿态让人可怜。人与人之间如是这样,累得就不知是谁了?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別人。爱自己了,才有能力爱别人。
爱尔兰的竖琴在低吟,悠远,静谧。远处绿树苍山,近处小河静静流淌,两岸的竹枝摇曳水中,竹叶上的水珠一滴又一滴的滴落在河水中,荡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水纹。小虾贴在石壁上,安闲优雅。水牛悠闲地吃着草,偶尔抬起头,望着天空。空气中水雾迷蒙。雨后的山村静谧安然。
生命就是种种的关系,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文化……在种种关系中,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基石,最需洞察的是自己的舞步。所以,对自己的觉察和了解是最重要的,也最首要要做的事情。德国哲学家谢勒说“命运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命运是我们如何运用洞悉力和爱的规律对事件做出反应。”
有一个女孩对我说,小时候,她的奶奶告诉她,一个人要独立自强,不要靠别人。她一直这样要求自己,甚至惟恐自己做得不够。有一年,她做手术,自己一个人住在医院里,没有告诉朋友和家人。出院后,在她的谈笑风声中,朋友才知道,沉默了;回家后,同样,在她的谈笑风声中,家人围着她不知该说什么。母亲内疚的眼神,她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后来在她遭遇更多的麻烦,更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她同样选择了自己一个人扛着的习惯。她说,在人生感到最绝望,要窒息,甚至怀疑活着的意义的时候,她躲了起来,像一只受伤的狼,独自在舔自己的伤口,独自疗伤。因为要做好人,做大家都认可的人,做一个坚强独立的人……
她不知道,就是自己自以为是的独立伤了亲人朋友的心,拉开了自己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可是一个人怎能全然的独立呀,生命本是种种的关系,关系中彼此相依相存。小时候的她是一个街坊邻居称赞的好孩子,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弟妹的榜样,长大后依然是一个好人,追求完美,坚强独立,希望得到所有人的称赞,让身边的人都满意……这些如一根根的绳子紧紧地捆住了她。在各种关系中,她,独立,讨好,退缩,息事宁人,有《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的影子。可吃力不讨好啊,委屈没能求全,独立没能全然自强,反而破坏了很多关系的平衡,也让她感到对自己的失望如潮水般的涌来……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命,首先需要的是放下,是做一道减法的数学题。在我的建议下,她学着放弃对自己的挣扎,放弃对命运的思考。当放下挣扎,放下思考的时候,一切就安静了。当风都安静的时候,真相就会浮现。她在看,看九寨沟明净的山水,看茫茫的西北戈壁,看这世界,不做选择和评价,单纯的看,就如看日出日落,秋风明月一样。安静中的她也开始看自己,看自己内在的种种模式。生命中的种种关系就像种种的舞蹈,都有它们各自的舞步。安静看自己的时候,就不再逃避,准备好了面对自己的生命,准备好了痛,准备好了改变。改变是会让人不舒服的,甚至是撕心裂肺的痛,如蚕破蛹。会痛,就是不通,内心的这一块还没开放,还没成长。看了,开放了,它们也自然安然的归属到属于它们的位置上。独立自强不求人,那是她的奶奶的信念,她认同了。她一直这样做,还唯恐独立得不够。独立过分了,其实是对别人的不信任,潜意识里是对自己的不相信,害怕伤害,害怕失败。当一种关系失去平衡的时候,就会有伤害。在平衡各种关系中,示弱和坚强,接受和付出,是同样重要的。她开始对自立这个词重新建构。需要重新建构的又岂止是自立这个词呢?
爱尔兰的竖琴仍在低吟,仍是那样悠远,静谧,加了深沉忧伤的女中音,火在风中舞动。她说,不再做别人眼中的好人,不再要求自己完美,不再要别人都喜欢自己,不再执著于爱。是呀,否定一切,才能看,也不再执著一定要看清。一定要看清,这又是一种执著的天真,就像太阳要出来,不一定都要在晴天。谁又能看清哟?不再要求自己独立坚强,不再做有形的东西,有形坚强如铁、如钢,也会有折弯折断的时候,做柔弱的水哟,处在最低的位置。不再与自己对抗,生命赋予自己所谓的优点,还有所谓的缺点,真的是优点缺点吗?优点和缺点究竟是谁说的,谁认为的。谁认为重要吗?这些所谓的优点和缺点融合起来,才是真实的自己。这是重要的。生命所赋予的各种情绪,喜怒哀惧都罢,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体验,知道渺小若尘埃的生命还存在,还在继续,也就不再忌讳在别人面前掉泪。放下了,才能悟,才能得到,也知道不可能完全的放下。记忆这东西总会给人留下什么。不活在过去,不与过去纠缠,过去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日历上。不再期盼,不再希望。希望和失望是联结在一起的,不是吗?不再期盼,不再希望,就如小草不会期盼阳光雨露一样,心就从中解脱出来了,也就自在安然了。顺其自然,该来的总会来,来了也总会过去,来了好好的一起,去了也不留恋。珍贵如生命,都有去的时刻,又有什么不会过去呢?去和来之间本没有很多的差别,你说蓝天和白云会有什么差别?每一个生命走到今天,想来必有它的道理。生命当中出现的每一人、每一事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洞察自己,多一只眼睛看自己,懂得了放弃,懂得了放下,生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另外一个状态。不是吗?她就是一个例子。
想起一对夫妻,结婚七年,吵了七年,累了,还在吵。问他们吵什么,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先生说,妻子不会做妻子,回来家务总要等着我做。太太说,丈夫不像丈夫,回来也不动手,懒得要命,哪像我父亲?问先生和妻子原来父母家庭的情形。先生说,在他父母家,妈妈很能干的,家里的家务都是妈妈在干,他和父亲只需摆摆筷子和碗,然后就是等着母亲叫吃饭了。太太说,她父母家,爸爸无论多忙,也回家做家务,煮好饭菜,等着她和母亲吃饭的。吵了七年没分开,这是事实。只是结婚七年了,这对夫妻,还停留在过去的儿子、女儿的角色里,并且结婚时就把自己的父母也一并的“跟”了过来,一直到现在。没有自我的觉醒,觉察,生命的束缚就会一直还在,一直跟着。生命是种种的关系,跳的是投射和认同的舞蹈。一个人怎样对待别人,反映着他的内心,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外部的人际关系就是他的内心关系向外的展现,心理学术语叫投射。各种关系舞动前,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种关系模式。丈夫和妻子会这样要求对方,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有作丈夫妻子的标准。他们认同了在自己原生家庭里做妻子和丈夫的角色模式。妻子认为作丈夫的就该像自己的父亲,勤做家务,照料妻女。只是她的投射,自己的丈夫不认同,因为丈夫有他的另一种标准。丈夫认为,作妻子的就该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勤劳,照料丈夫和孩子。只是丈夫的投射,妻子同样也不认同。所以家庭里夫妻之间的舞步就乱了,不协调了。
生命是种种的关系。我们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中,舞动的不是简单的两个人,而是两个关系模式的舞动。多一只眼睛,洞察自己,看自己和周围,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看看自己和对方,重要的,也是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自己内心的舞蹈,自己与自己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