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会玩的人是有福的

——心理健康文摘之十一

文字:李维榕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7-12-12点击数:2644
编者按:
玩物丧志是古训,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后唐主李存勖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但因玩伶人落得国破家亡的结局。书中记载的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玩物丧志。可也有不少的例子告诉我们玩物得志。爱因斯坦说:拉琴于我思考大有裨益。究竟该如何看待玩?选择美国纽约家庭治疗中心主任,国际家庭治疗领域的顶级专家李维榕博士《会玩的人是有福的》一文,以带给我们新的思考。编者在医院进修时曾有幸接触过她,目睹她和她的导师,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创始人曼纽秦(Minuchin)的治疗录像,目睹世界级大师治疗时不显山露水的睿智,幽默中透出犀利而温暖的语言,从容淡定优雅的迷人风采,至今难以忘怀。 

    有一派治疗法,叫做生物动力学,创始人是亚历山大•鲁宏。他从人的个性形成及身体语言来看心理问题。
鲁宏说:“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特征。”
  这一圈一圈的发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坏了,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不能完全。而最容易失去或被压制的,是玩耍及嬉戏这一圈,一般家庭及学校,都是不鼓励孩子玩乐的。 
     成年人教孩子,往往是把自己处身在内的现实和责任那一圈,过早地套到孩子身上。因此,我训练治疗人士时,总是先教他们玩耍。收学生时,招聘员工时,也必问:“你爱玩吗?”不爱玩的就把他们的申请先放在一旁。
  有人问:“玩,真的那么重要吗?”
  真的重要,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从玩耍中产生的。心理学家约翰•马理做过一个很有趣的研究,他观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内相互嬉戏作恶,你追我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分开放到别的笼中,不让他们有机会耍乐。
  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呆木,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

  成长前的彩排期

  幼猴的玩耍行动,马理称之为“彩排期”,其作用是为小猴子铺路,让它们成功地发展成为大猴子。
  人也是一样,没有经过彩排期的少年,一样会变成呆木的成人。我们发觉,很多不能房事的夫妻,都是不懂玩或肯玩的人,与马理的猴子相同。
  最近被邀与一群为青少年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座谈,我问他们:“你自己在青少年期是怎样过的?”
  引用马理的实验,我问:“你们在成长中是怎样一只幼猴?”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说:“一只木呆板的小猴子!”
  “只有读书没有玩耍的小老人!”
  “是个乖孩子!”
  他们反问我:“错过‘彩排期’,对现在的发展可有什么影响?”
  我忍不住,开他们一个玩笑:“错过‘彩排期’长大只好做社工了。”

  玩的哲理

  其实,每个行业,都缺乏懂玩的人。这里指的不是工作紧张之余放松一阵的作乐,而是切实地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艺术中去。
  家庭治疗大师韦特格就是一个有名的会玩的人,他做治疗时,天南地北地与病人天马行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往往使得本来十分沮丧的一家,高高兴兴地继续面对生活的挑战。
  我的老师曼纽秦也是个老玩童,七十多岁的人,却每次见到我找到什么新玩意儿,例如一只照人时会哈哈大笑的镜子,一个反转过来会变成青蛙的布造王子,他都要抢着玩,玩得严肃。
  这二人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开山祖师,他们那不断的创造力,与他们对生命的好奇,与他们的好玩,是息息相关的。

  有一回我觉得心灰意冷,写了一篇小说自娱:一个打算自杀的人,在楼顶徘徊于跳与不跳之间,却想起人生很多好玩之事;一壶好茶,一只唱歌的小鸟,一跤跌在雪堆中,一头被强风吹走的假发,形形种种,生活中意料或意料不到的事,越想越有趣,越好笑。
  想着还有许多尚未发生的事:还没骑骆驼到金字塔,还没有试过跳伞……
  越想越乐,就忘了本来要自杀之事。
  玩之道,真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千斤担下学偷闲 
 
 到北京教学,偷空半日,到雍和宫游玩,走到国子监,知道这是前人十载寒窗苦读之地,不禁肃然起敬。一间间房子望去,却看到第三十三号屋前,明明白白地刻上两个大字:闲逸。
  当时我想,曾经居於此处的读书人必然是个大懒虫,在别人都拚命读书之际,他去优哉悠哉,说不定翘起二郎脚坐在门前摇扇子。
  後来我想,这位前人可能患上了「惧读书症」,见书如见虎,虽然被人捉来京城,一想起即将走入试场,便双腿发麻,不停发抖。好在来了一个老和尚,赶忙在他大门前刻上闲逸二字为他镇惊。
  无论如何,在紧张关头看到闲逸,是智者之举。
  这次我经上海来北京,沿途看了好几个孩子逃学的个案,形式不同,但是有一共通之处,就是家人愈迫他们上学,他们愈是不肯上学。到最後,变成是家人要上学,而不是孩子要上学。讨论起来,人人都明白现时的学校制度的确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但是家长们不知道,他们协助孩子应付压力的办法,往往是百上加斤,给孩子制造更大压力。
  我见到的几个孩子,各以各的方式来逃课,有的患上心理病,有的产生生理反应,有的就乾脆不说话。有个十岁的孩子最可爱,他说:不想上学,学校太闷人了,完全没得玩!
  我见这个孩子一家人时,已经马不停蹄地工作了几天,这是当天最後要见的一个个案,自己已经累得一塌糊涂,一看孩子的父母,也是一面倦容。尤其是孩子的爸爸,本身是一位医生,坐在那里毫无力气,为了孩子的问题而迫不得已出席这次辅导,面上明显地写上一百个不愿意,孩子的妈妈却是十分焦急地希望专家提供良方,让儿子早日返回学校。
  小男孩眉眼清秀,只是面色十分苍白。
  我问他为甚么来见我。
  他说:因为我生病不能上课
  我说:我少时也不喜欢上课,老说肚子痛,你呢,你说哪里痛?
  他毫不掩饰地说:我说头痛。
  我问:学校真的那么可怕吗?你为甚么不肯上课?
  他就是十分直接地对我说出上面所引述的一段话。
  孩子嘟著嘴吧,继续投诉,说:一天到晚都是做功课,老是挨老师骂,回家还是要做功课,真是太惨了。
  於是我给他说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十岁的孩子,跟你一样年纪,他也是十分不喜欢学校。一天,他决定不再去上课了,回到家里,像一块大石头似的坐著,谁也搬他不动。妈妈推他无效,爸爸推他也无效,结果,你猜他一坐就坐了多久?
  孩子答:两年!
  我说:对,一坐就是两年!後来这十岁的孩子在家坐得厌了,决定回学校看看,你猜他返学校後会发生甚么事?
  孩子说:同学都认不得他了。
  我说:不止如此,他发觉别人都长大了两年,成为十二岁,而他却因为坐了两年,还是十岁,你想他该怎办?
  孩子说:再回家去!
  我问:又再坐多久?
  他答:再坐两年!
  我问:那样他的同学长大成了几岁?
  他说:十四岁!
  我又问:他呢?他几岁?
  男孩笑说:还是十岁!
  我继续说:所以,孩子愈想愈不对劲,这样下去,别人都长大了,他却永远停留在十岁。他开始担心起来,决定找爸爸问计。他说,爸爸,爸爸,现在不得了,别人都长大了,我长不大,我该怎办?
  孩子果然走到父亲面前,要他想办法。父亲对他说,孩子只要加倍上课,弥补缺课的日子就成,并说如果老师不讲理,孩子可以抗议。
  男孩苦著面看我,我问:爸爸的办法行得通吗?他摇头,忙说不通。我说:你知道吗?爸爸是成人,会以成人的眼光看事,你试试让他明白孩子的心意。
  孩子的爸爸却说:我不是说成人话,我少时就是这样,无论老师有多凶,他们把我赶出教室,我就在课室外破口大骂,叫老师王八蛋,就是不肯回家去!
  孩子与父亲都笑起来,原来这位看来严肃呆板的爸爸,也有他顽皮的一面。两个本来毫无精力的一大一小,渐渐地竟谈得兴高采烈,人也光采起来。

  我想起「Life is Beautiful」那套电影,一位父亲怎样成功地帮助孩子度过在集中营的苦难岁月。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教孩子把所有困难都当作一宗玩耍、一种游戏。

  因此,我也对孩子说:你知道吗?其实上学只是一个游戏,你只要把学校当作一个动物园,你看老师骂人时,就想像他是哪一种动物?是长颈鹿那样怪叫,还是像狮吼?看同学欺负你,你就比对他们是行动古怪的企鹅,还是其貌不扬的懒哈蟆?你每天把所见所闻都像故事一般写下来,每天晚上就把这些故事读给爸爸听,同时问爸爸,在他那成人的动物园里,是否有同样经验……
  孩子开心极了,问爸爸愿不愿意与他一同玩这游戏,这位一直以为接受辅导就是听专家训话的父亲,明显地松了一口气,欣然接受孩子的邀请。
  本来被生活担子压得不能喘息的一家人,轻松地带著笑容离去。
  而我自己,也在紧张的工作中,找到一刻轻松。
  这个故事的教训是:光是迫著孩子读书是不成的,连古代的读书人都知道要闲逸,我们这现代人怎么却反而视教育为填鸭?

  
 

网友评论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7-12-14 23:05:44 发表评论  
    李维榕博士也是《父母必读》杂志心理专栏的作家。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