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民族精神与日本经济奇迹

文字: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7-11-08点击数:3432

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精神是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其团队合作精神所凝聚则是日本的民族的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把个人融入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就是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企业精神。其创新精神也源自于民族精神: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吸收各民族之长,以创新求求生存,从而建立了日本的多元合金文化。这样的创新体现在管理上,将企业主的利益与雇佣者的利益统一起来,调动生产者(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劳资双方,共存共荣,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劳资矛盾,即被马克思看作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尽管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是美国人最先提出,但却在日本获得巨大的成功。
   
支持日本企业文化的有三大民族心理。1、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基于传统的生存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日本民族特别渴望成为强者、成功者(而这里的强者、能者往往是指包括自己在内的成功的团体、民族),崇拜强者、能者,而鄙视弱者和无能者。2、务实心理。亦基于传统生存的危机意识,日本人特别地务实。他们不喜欢幻梦式的、形而上的思考,而倾向于事实、现象、经验、实证的思维方式,形成即物主义性格。3心理。:现代的日本人已把传统的效忠天皇、效忠国家这一民族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每个成员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他们往往自愿超时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回报企业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绝大多数日本管理者都是缄默、含蓄、安静、内向和以他人为中心,为了所有企业成员保持一致和合作,管理者往往以这种作为管理方式,导致不断的讨论和妥协,以成就企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谐。
   
日本宗教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宗教是一种以儒教、佛教及其本民族神道等多元共存的思想体系,博采众长。例如既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又在企业的经营哲学中,融入了佛教中的经世济众虔诚感恩等思想,使员工感到工作已不单单是为了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还有精神上的满足。
    1986
年度,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一万九千多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到1987年度时,依靠进口铁矿砂和废钢发展起来的日本钢铁工业生产的粗钢达九千八百五十万吨,仅次于当时的苏联,位居世界第二;汽车产量达一千二百万辆,如果说1909年至1987汽车王国的称号属于美国,那么1985年后,此称号当之无愧地属于日本;日本的电器(尤其家电)更是所向披靡,雄霸全球。
  日本从1951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到1986年时,投资累计已超过一千亿美元。到九十年代,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日本的跨国公司遍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唐淳风先生估计,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3.2046万亿美元,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各方面制度的不断完善,不少日本企业选择了中国。中国成为日本海外重要投资阵地。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竟在战争的废墟之上,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也成了美国的主要市场竞争对手,从而引起了世界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深度关注,他们都在认真研究、探讨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影响。  
  日本企业文化包括三层内涵:居于核心位置的是各种经营理念、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精神意识,中间层是制度及企业人员的行为,最外层是产品、技术、物质。产品技术物质只不过是企业的理念精神等意识形态经过制度下企业人员的行为而外化的表现形式。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核心部份——即理念精神等意识形态。这种精神意识不能离开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历史及民族心理。
   
所以,只有从日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日本民族的历史、日本的民族心理、宗教和政治等层面进行探讨,才有可能找出日本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的深层原因,才能真正揭示出日本企业文化成功的奥秘。
   
一、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日本民族生存在一个四周环海、面积不大、多山的狭长岛国里,可耕地只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十五,矿产资源又贫乏,且饱受地震、台风、海啸等的威协。这种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剥夺了日本民族向大自然索取的权利,若说造物主对日本人还有一丝怜悯的话,那就是给了它辽阔的渔场,然而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海洋捕捞是一件风险极大的艰难之事。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才能获得得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这种不利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必然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团队精神和创造性。这是日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每个人都得面对大海和贫乏的自然资源去获得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唯一的出路就是把个人融入团体,正如出海捕渔,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要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们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因此正是不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固有的团队精神,而且培养了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就形成了从古至今的日本民族精神。
   
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公元7世纪,日本曾全力模仿和学习中国唐代文化。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当时落后的、尚闭关锁国的日本,使日本人猛然惊醒,转而自觉学习欧美工业化文明文化,为1868年明治维新实行资本主义文明开发改革奠定基础。日本人的学习和借鉴总是与本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我所用。体现在企业上则是特别推行反求工程、创新工程,即把各国同一产品的优点、缺点列出来,然后集优于一身。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创新求求生存。
   
日本的企业文化在调动生产者(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是从劳资双方共存共荣为目的来实现的,这种理念是以逐步满足生产者五个层次的需要的人性化管理为内核进行管理。这种企业文化形象地将企业化为一个家族,家族的兴衰关系到每个家族成员,所以每个成员都会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兴盛而战。这种团队精神就具有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这种企业文化也形象地将企业化成商海中的一条船,从每个船员到船长,共同以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确保这条船不会沉没。因此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就是企业每个成员的天职。在员工的心中,企业不只是企业主的,企业是属于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员工的。
   
这种企业文化理论是以往传统的和其它管理理论所无法企及的,是日本民族对管理理论的创新。这种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亲合力、凝聚力及其创新精神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创造经济奇迹的深层原因之一。在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力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方面,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极其成功的!
   
二、民族传统心理对其企业文化的影响
   
基于传统的生存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日本民族特别渴望成为强者、成功者(而这里的强者、能者往往是指包括自己在内的成功的团体、民族),崇拜强者、能者,而鄙视弱者和无能者。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了当时较落后的日本国门,日本人并不把它当作一种耻辱,反而拜美国为师,吸收西洋文化,终于在1868年发生明治维新的划时代变革。这种源自危机忧患意识的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意识已深深淀积在他们先祖们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已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理。这种心理使日本民族成为一个敢于开拓冒险、勇于创新、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民族。日本企业无法例外地秉承了这种民族心理,使它们无时无刻都在寻找成功的机遇,敢打敢拼,百折不挠,善于学习吸收别国先进的为我所用的优点和长处,无论世界哪个角落,一旦有新思想、新技术出现,它总是不惜代价,甚至不择手段搜罗回来,使自己的不断强大,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的日本人,在经济上有总体规划,又尊重经济规律,让激情与想象的热流注入客观规律的模子,浇铸出切实的产品,而不是恣意妄为及以主观想象的方式从事经济建设。他们务实求真,不尚空谈,不玩花架子,不搞自欺欺人的把戏,老老实实以辛劳和智慧来培植理想之花,因而能创造奇迹。这与我们曾经崇尚虚荣浮夸、好大喜功和自我麻痹的国民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两个民族从战争的废墟上同时起步,几十年后,一个经济迅速腾飞,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一个却在经济面临崩溃中重新讨论真理的标准问题,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苦苦探索。

    现代的日本人已把传统的效忠天皇、效忠国家这一民族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每个成员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他们往往自愿超时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许多员工都罹患疲劳综合症。都是为了回报企业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绝大多数日本管理者都是缄默、含蓄、安静、内向和以他人为中心,为了所有企业成员保持一致和合作,管理者往往以这种作为管理方式,导致不断的讨论和妥协,以成就企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谐。
   
三、日本历史对日本文化乃至企业文化的影响
  公元7世纪,日本人发生了大化革新,全力模仿和学习中国唐代文化,包括建立了中国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和相应的户籍制。中国儒家文化流传日本,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这一套制度和文化经过千多年的兴衰演变,始终无法使自己的国家走向强大,相反,却使自己的国家不断走向积弱和不堪外强一击,同样,受这种制度和文化影响的日本,在1853年受美国轰打之前是一个落后的、封闭保守的专制国家。
   
六年后,即1868年,也即中国的太平天国灭亡之后第四年,也即清皇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同治皇帝统治时期,中国饱受了西方列强鸦片之害和瓜分割让之痛。在日本,明治天皇即位,下令变法,这就是历史上使全世界叹为奇迹的明治维新。其最大的特点是:吸收西洋文化,实行资本主义文明开发改革,以西方的工业文明渐渐代替了以往落后的农耕文明。而工业文明的标志是工厂企业的出现和壮大。只短短的数年,日本就从荒陋落后状态之中,一跃而成为一个完全崭新的现代化的年轻国家。明治维新为日本企业的发育和发展扫平小农观念及机制上的障碍,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西方式政治和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并且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在中国,同治让中国继续走向衰落;在日本,明治让日本迅速走向强大。但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实行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整个国家的命运仍掌控在皇帝或天皇个人的手里,并培养了忠君的臣民。只不过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已。这时候,专制的强大起来的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二战之后,美国支持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包括修改宪法、解散财阀、改革农地等,以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代替了明治维新以后建立起来的具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度,实行议会制。
   
正因为社会的稳定和民主化的政治体制,使日本抓住了国际市场的一系列机遇,包括承接欧美梯度转移的制造业、为美朝战争中美国供应物资等等,从此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飞速发展。从而创造了一个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经济奇迹。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