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名著经典的改编与人文精神

文字:吴祚来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7-09-17点击数:1009
 
                                一、
 
    一位观看毕加索抽象画展的女士问毕加索,说,大师,你画中的女人手臂那样的长,我们女人中有那样的人吗?
    毕加索回答说:女士,那不是女人,那是我的作品。
    女性是上帝的完美杰作,是自然界的"经典",面对这样的杰作经典,艺术家们或文学家们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表现手法,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是艺术家的二度创造,他基于经典本身,但却赋予了自己的想象与艺术个性。
    有多少批评家批判过艺术家们恶搞或改编上帝杰作是"不成功"呢?
    上帝的作品都可以改编,还有什么样的经典名著不能被艺术家们重新改编、重新创造呢?
    问题不是你可不可以改编,而是你能不能向人们展示更为杰出的艺术。
    郑板桥说,眼中之竹非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又非笔下之竹。
    《三国演义》非《三国志》,而《三国志》离真正的三国历史真实又有多大的距离?改编而成的《三国演义》电影或电视剧则是影子的影子了。同样,西游记最初的故事蓝本取自玄奘西域取经的故事,但经过近千年的口口相传,民间传说在不断的复述过程中将故事神化,并添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样一些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神性人物,最终,这些原素都定格在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之中。后来的电影电视版西游记则是当代创作者对原作品的一次“复述”,利用当代的媒介进行新的创造。
    我们要将历史记录、文化名著、名著改编看成一个复述与重新创造的文化过程,这个过程是将史实加工并艺术化的过程,也是提升人文精神的过程,它基于人们对历史或原著的喜爱,但它应该在复述过程中提升它的文化影响力与文化价值,如果豆腐的价值不如黄豆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还劳什子将黄豆制作成豆腐呢?
 
二、
 
    名著并不是伟大或完美的艺术作品,就像名人不是伟大而完美的人一样。
    成为名著与成为名人一样,有无数种方式与原因,因政治原因或因历史文化原因,还有因一些特殊的事件或炒作,它一旦成名,就有了自己特殊的影响力,就有了广泛的受众。
    但成为伟大著作却有着严格的条件,首先是它的价值指向,它是不是尊重人类的共同准则,如正义原则,人性原则,还有对弱者的同情,对强权的抨击,对暴力的谴责,对人性弱点的理解,使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等等,经典名著不能违背上述人类的精神准则。
    经典名著使人们看到过去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看到生活者内心,通过对生活真实的描写,能提升人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它能提升人类的心灵境界,它不是一味地满足人类的娱乐需要,更不是低级趣味地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
    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名著有一点不同,一是它并不是一个时代思想的产物,所以它没有复兴激发一个时代的思想,没有对一个民族的思想的解放、情感的提升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多是大思想家,他们对社会对历史都有着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所以其文艺作品都有着人文价值导向。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的四大名著及其人文精神。
    首先是《西游记》,这是考场失意的文人的一种生活失意却不失精神追求的作品,作者吴承恩看到了唐朝文明的鼎盛,看到了宗教信仰对唐代文化精神的巨大作用,所以目光延伸到前往西天取经的玄奘身上,一个视精神追求为任命的人,一个非凡的传奇人物。
    吴承恩写作西游记,是让自己获得一份人生的精神之旅,而在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明中后期,政府腐败,经济因政府管制松动而开始发达,特别是吴承恩所在的江浙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始兴,同时也是一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时代,一个失意文人开始自己的寻找精神回归的思想苦旅因此成为必然。
    九九八十一难,变成九九八十一个故事,精神之旅湮没在神怪故事情节之中,有多少读者能读到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所以,《西游记》沦为儿童神怪故事也就不足为怪了,所有改编者没有追寻其文化精神意义,却利用其神怪故事与情趣来让儿童获得视觉与想象力的快乐。改编者将其故事淹没其思想性,宗教的救赎意义与人文价值都几乎为零。
    再说《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作者的历史观,其实他看到的是历史的表象,将对表象的述说,看成是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文学思想没有超越历史表象,因此作品陷在历史故事里不能自拔,维护汉刘江山的血统纯正性,没有历史正义,只有权谋与侠义,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不惜江山喋血生灵涂炭,胜者为王败者这寇。人物有性格、情节有情趣,但人物无人性、内容无价值指向。
    改编的《三国演义》没有提升其历史人文价值,反而让暴力逾暴力、血腥更血腥,无人性的权谋决定着历史的进程也决定着故事进程。
    如果说三国是帝王将相们暴力夺国,展览的是将帅级人物的权术与暴力的话,《水浒传》则是中国古代民间暴力的博物馆。
    帝王无道,则民间暴力横行,以暴易暴的方式在民间与官家之间恶意相向,民间暴力是可以对抗官家暴力,但民间暴力无法实现自己的权力分配,聚义寨里排座次是最大的难题,一旦对抗官家的暴力获得成功,民间的无序的暴力就会陷入自己的权力与暴力争斗之中。最终的出路是被官家收编,成为另类的官家暴力。我们除了看到一些个人血性义气,看不到民族的希望,也看不到更高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内涵。
    改编的《水浒传》并没有走出原作的故事性,没有提升其人文价值,或者说,原作天生的弱点,使改编者难有作为,于是,他们将暴力与血性张扬到更为简单浅薄的台词歌曲,"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一些低级恶俗的叫骂、残酷血腥的场面都被生动的画面展示给现代观众,而历史背后的令人深思警醒的内容却无法让人领略体味。
    上述三部名著,都是基于历史史实,通过民间口耳相传,先有民间故事,后有艺术加工,成为文学巨著的。一方面它有着广泛的民间美学基础,极具民间文化特色,为人喜闻乐道,另一方面,它有着民间暴力意志,对不仁不义的政权或官家并不寄望于人性的改变或法律民主的方式来改变(传统中国没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只有一种方式,以暴易暴,血债血还。还有就是成者为王败者寇,所有人生希望寄托在明君义士身上,自己是传说者、叙述者、旁观者。这些发生自民间的文学作品,很难说它们是思想的产物,更多的满足的是民间叙述与娱乐之需。通过言谈与阅读获得口耳快感。名著作为"文本"更多只是满足民间的话题需要,而没有提升国人的人文素质与精神境界。
    《红楼梦》的作者在书后更是直白,说自己只是每念及过去身边的多情女子们,怀念不已,写了下来,供人们茶余饭后一哂一乐而已,如果有人想找寻其中历史史实或发掘其中微言大义,则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纯属自做多情多此一举。
    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为社会而写作,没有什么崇高的精神追求与信仰,只是过去的一些映象难以忘怀,添加梦幻,虚构而成,如此而已。
    因此,《红楼梦》我们能见其叙述的美妙,而并不能见到它思想境界的升华,作者自己是没有出路的,是个穷途末路的贵族后裔,他也看不出社会的出路,所以男女主人公没有完成爱情,没有成家生子,男主人公最终只有出家,似乎出家才是人生的出路与正道。生活与生命本身的意义被虚化了。
    《红楼梦》始有仙风道骨,大荒天境、女娲补天,将读者的心灵引向古意旷远,而结局却人心失意,生命凋零,离家返朴,还道空无。这是《石头记》中最为深刻的灵魂之境,但人们看到的领略到的却是红楼之梦境,却是"金陵十二钗"的情色,想的是"风月宝鉴"中的自我比照,思想最终被情节弱化、淡化,人们观照的只有情节情色。
    而这一种转变也归功于作者的原生态式的生花妙笔,由于版本问题、作者问题、作品背后的历史史实问题纠缠在一起,使人们对红楼梦的欣赏变成对它的学术猎奇、猜谜。
    红楼梦已有过电视电影剧本的改编与上演,也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我们不能说它准确地把握了原作者的精神意趣,更不能说它使原作增色,只能说它让人们看到了有一定艺术意义的红楼梦电视电影。人们不用看原作,就可以基于了解其内容故事梗概。
    现在声势浩大的红楼梦选秀活动已占据电视屏幕,接下来就是重新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当代人燥动不安的心灵还能把握或演绎那份王府幽情诗意?那些才子佳人的千媚百态?剧本是简单复述那无数儿女情长的红楼故事,还是有所超脱,使人看到全新的文化诠释?
    我们无法去做美学的期待,因为害怕伤害的不是名著本身,而是自己的审美趣味与期待。
 
三、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我们的广泛接受,因为它深刻地影响着现在。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经典之所以能够传世,能够为当代人接受、欣赏,那是因为当代人对它们的阅读与热爱,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是读者创造了名著与经典。
    面对新的传播媒介,经典正面临着新生。
    人们可能越来越不堪长时间去阅读传统名著了,人们要借助电视电影、动漫、漫画等多种方式来认识传统名著或经典,名著与经典因此面临着被改编、被删节甚至被篡改的命运,
    你要想获得广泛的传播,你要想重获当代文化中的新生,你就得经受"浴火重生",新的传播媒介不可能绝对忠于原创,改编者要加进当代人的审美趣味,融入当代人的人文理念,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需要。
    改编名著与经典应该遵循艺术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既在尊重名著所在时代的历史真实,又要尊重原作品的内容真实,表面上说是拍摄古代生活场面上不能出现电线杆烟头之类只有现当代人生活中才有的什物,更深层次是当时人的生活理念应符合当时的生活逻辑。
    我们不能过于美化古人,特别是帝王将相。
    二是善意原则,我们不能恶意改编经典名著,善意原则包括二个层面,一是对原著的善意改编,要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与意图,不能歪曲原作者的文化理念与精神追求。二是文化层面上的善意,对原著的历史局限要有适度的修改,以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观,例如传统名著中多有血仇相报、阴谋诡伎,过于残忍的内容要做"屏蔽"处理,这是一种文化善意,这种善意是对当代欣赏者,与当代接受者相比,文化主体是当代接受者,而不是文化名著。
    三是美学原则,我们改编名著并不是为了名著,而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原素复活,使当代人体验到传统文化中的魅力,所以,美学原则是最高原则,没有美学原则,其它原则都没有意义与价值。
    还有就是当代人文精神原则。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的权力人的尊严为旨归,所有艺术作品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的内容,都要归结到符合可提升当代人文精神,通过艺术之美,让人思考,让人反思,提升人们心灵境界。我记得多年前的国外大片《斯巴达克斯》,其内容反映的是公元前 76年西西里岛奴隶起义,当奴隶们摧毁奴隶主的城市,抓获奴隶主与贵族之时,他们用同样的手段让奴隶贵族们在角斗场里互相残杀,而奴隶们在看台上高声喊叫加油。
    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斯制止这一残酷的行为,他告诫那些起义者们,我们起义不是为了简单的复仇,我们是为了争取平等与自由的权力,所以,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残忍而没有血性地对待人类。
    斯巴达克斯释放了那些奴隶主贵族。
    这一场面让我心灵震撼,因为这样的宽容发生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当时的奴隶就是劳动工具,没有自由没有人权,生活与畜牲无异,他们有这样的心灵境界怎能不让我们当代人心灵为之一震呢?
    翻开历史却是另一种述说,当时的奴隶们基本上都是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奴隶主贵族,当然征服奴隶起义的奴隶主部队也是用血腥的方式扑灭奴隶起义。我在历史文本中没有发现电影文本中的记述。
    斯巴达克斯是不是当时有着如此宽容的心怀?我们已难获知,但电影中出现了斯巴达克斯用人性的方式对待奴隶主们,并通过演讲表达自己追求的是平等自由的生活,而不是杀人复仇,这里有着电影文本写作者的超越历史的人文精神,他反对血仇相报,人类的怨怨相报只有血腥的重复,不可能建设出人类文明精神的家园,只有通过提升心灵的境界才能影响当代人的整体人文精神素质。
    而这是艺术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我们的许多历史电影电视,沉缅在过去的情节里不能自拔,用暴力与情色来满足人们的低级好奇与快感。所以,电视剧对名著的改编,提升人文精神内涵,才能提升艺术价值,也才能赢得社会尊重与喜爱。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