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何妨真正贴近孩子童真的心?
<编者按>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刊发此文,祝孩子们节日快乐!其实,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倾听孩子,不仅是节日的应景之作,更应该是每一位父母和教师,每一位关心孩子的人日常的态度。
新华网成都5月31日电(记者 周俏春)“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了言语,也用错了表情?”最近,一首苏芮和潘玮柏演唱的描写父母与子女间代沟的歌曲《我想更懂你》很是流行。又到了“六一”儿童节,在家长看来,循例给
“小大人”泛滥是喜还是忧
“你长了一张慈祥的脸,你有一双很灵巧的手……”饭桌上刚一见面,6岁的小女孩思思就对赵阿姨展开了攻势。“孩子的嘴甜得不得了,我都没想明白,那小小的脑袋里怎么装了那么多赞美人的话。现在的孩子太不简单了。”
已故著名画家黄胄的夫人郑闻慧说,儿童的观察很感性,容易对局部的事物发生兴趣,因此儿童美术作品很少考虑整体布局,而是随性地突出某一局部。现在许多儿童美术作品有太多成年人雕琢的痕迹,甚至是老师或家长亲自动手。比如刻意模仿大师的路数下笔、老师不断要求孩子们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绘画。
在广西南宁一所小学,记者了解到: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有些学生就会刻意摆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势。他们故意打扮得很另类,坚决抛弃了跳皮筋、打沙包、乒乓球之类的“低龄游戏”,更喜欢去滚轴溜冰场、迪厅、网吧之类的公共娱乐场所。
今年年初,记者为采访评比新型三好学生在成都某小学组织了一场座谈会,座谈的学生并没有事先挑选,而是随机选择的。可会上每个孩子的发言几乎都格外成熟,有条有理,“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认为……”“我今天发言的主要内容有三点”等提纲挈领的成人型开头时有耳闻。
为何我们爱孩子 却难以“蹲下”了解孩子
“小大人”现象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早熟”,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外,学校、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也是重要原因。现在不少学生评优、竞赛中都需要考察表达能力,为了争取好名次,一些老师和家长干脆亲自为孩子拟稿,反复训练。在这种“表演秀”中尝到“甜头”的孩子,很容易把打着成人印记的表达方式学到家。
儿童成人化,这种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是儿童的提前成熟,还是儿童的提前世故?无论得出哪种结论,首先要反省的就是家长、老师和社会成员我们这些“大人”,是我们过早地让孩子进入了成人世界。
听听孩子的真心话 还一个“童年”给孩子
在桂林市育才小学五年级,记者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进行“六一愿望”的调查。刚开始记者没有强调问卷可以不记名,结果收上的几张署名的纸条,上面写的是:“希望学校组织文艺汇演”“六一节我会用知识充实自己,自觉去读书”等答案。
当老师马上声明可以不署名,请同学们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过节愿望后,同学们马上喜笑颜开,表情明显轻松起来,纷纷交头接耳,在纸条上认真写下自己的心里话。
有一个小朋友的纸条让记者印象深刻,纸条上画了一个可爱的笑脸并写着:“我不喜欢去看学校组织的联欢会,因为老师老是要我们安分守己地坐在台下,不能乱说乱动,我想要参加吹蜡烛、钓鱼这样的游园活动,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得到奖票,换成我爱吃的糖果。”
在孩子们最想得到的节日礼物一栏,记者看到像小狗小猫、芭比娃娃、电动游戏这样虽然幼稚却充满童趣的礼物,“当仁不让”地排在最靠前的位置。而精神方面的礼物也是孩子们内心期盼的,比如很多孩子写道:“我想要爸爸更多的爱,他很忙,很少陪我吃饭”“爸爸妈妈离婚了,现在我总是只能单独和其中的一个吃饭,希望六一的时候他们可以一起陪我吃大餐和去游乐场。”
是啊,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还是让孩子多保留一些童年的记忆吧,让他们在自己的同龄伙伴中快乐地成长。成人的世界虽然很精彩,等他们有了成熟的心智、相当的分辨力再加入也不迟。
2007-05-31 19:41:25 来源: 新华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