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西欧中世纪教育(教育通识七)

文字: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7-04-05点击数:2641

    推荐者语:西欧中世纪,这个被神学家们宣布“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时代,统治者烧书、禁书,教育为宗教神学服务,“科学是宗教的奴仆”......尽管如此,仍有冲破黑暗的曙光——城市学校与中世纪大学出现。巴黎大学的学生与教授自主治校,让懂教育的人管理教育,至今仍是人们常念叨的一种办学自由境界。


    西欧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进入封建时代。西方历史学家把从罗马衰落到文艺复兴的一千多年间称为中世纪。中世纪的特征首先是文化教育衰落。西欧四大封建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兴起后,其统治者一度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教育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和做法,僧侣阶级更是利用其政治、经济的统治地位,否定古代文明。还在罗马衰落时期,即公元391年,提阿非罗主教就下令烧毁了藏书几十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格里高里一世,下令烧了罗马城一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且开出大量禁书的名单,予以刮削、烧毁,宣扬一切从头做起。文化教育本身渗透着神学的性质,文化科学的发展被扼制。中世纪从古代接收过来的只有精神麻醉的基督教和破烂不堪的城市。结果形成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教育本身带有强烈的宗教性;教会是封建意识的权威代表。一切进步思想被扼杀,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惨遭迫害。神学家们宣布:“科学是宗教的奴仆”;“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这时,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在西欧已不复存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遗产几乎丧失殆尽,残存的一切都被用来为宗教神学服务。教会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一般的世俗封建主对文化学习和道德品质的陶冶不甚重视,仅注重武艺与社交活动的训练。世俗封建主的这种教育在教育史上通称为骑士教育。   
    这两种教育,即僧侣教育与骑士教育不仅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而且具有浓厚的宗教性。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文化和教育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在这期间,由教会主办管理的学校有初等教区学校、唱歌学校和经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学内容以“七艺”为主,但贯穿着神学精神,教育目的是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权的教士。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和上流社会礼仪的“骑士七技”(包括骑马、击剑、打猎、游泳、唱歌、吟诗、奕棋)的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满足其各种需要的强悍军人。教堂的钟声和骑士的马蹄声谱成了中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中世纪城市学校   

    十二、十三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兴旺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工商业者通过与封建主的斗争或以赎买方式,取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自治权利。逃亡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人身自由,变成自由居民。因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市民阶层逐渐扩大,为适应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便创办了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基尔特学校(或译手工业者或商业行会学校)。   
    手工业者和商人基尔特组织(即行会)担负校舍建筑和学校经费,教师的工资则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校长和教师由基尔特委任。在学习内容方面,注重实际应用知识的学习,除读、写、算外,有些学校也教文法、修辞和几何学。一般用拉丁文进行教学。因拉丁文是当时欧洲普遍应用的文字,也是宗教、外交、商业及科学上通用的文字。后来,有些学校改用本国语言进行教学,这当然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以后,手工业者和商人基尔特学校逐渐发展成城市初等学校。由市政机关办理,校长和教师改由城市自治机关选派。   
    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教会虽竭力扼制这种新型学校,但由于这种学校适应了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教会终究不能阻止它的发展。因此,15世纪时,西欧各大城市都普遍设立了城市学校。


    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后期,西欧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就是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公元12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这就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由逃亡农奴(自由民)重建的城市兴起了,经过战争,新兴的城市获得了自治权,一些富裕的市民成为最初的富有者——新兴资产阶级。这使大学的创办有了社会基础。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使,使西方重新出现了古代的文明,并传入了东方的文化和教育,这为大学充实了学习的内容。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使大学在这种二元政治中有了立足之地。经院哲学内部蕴含着怀疑信仰而崇尚理性的新思潮。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了。  中世纪大学首先出现在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较快的意大利的一些城市。1137年,意大利南部创立了萨莱诺大学。这里因靠近地中海,风景宜人,是治病疗养的胜地,又因得到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特的医学著作,所以这里办起了医学院。1158年,又在意大利的北部创立了波隆那大学。这里地处欧亚交通要冲,商旅不绝,商务纠纷、诉讼案件较多,需要研究民法,所以这所大学以研究法学为主。  
    这些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
    其一,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它实际上是来自各方的学者自由联合的研究中心,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
    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校内还设有自己的特别法庭,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大学生与外人发生诉讼,外人一律败诉。
    其三,流动教学。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下,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
    其四,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
    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教学方法比较灵活,一般教学过程为:①讲授主要思想;②叙述有关知识;③朗读原文;④学生复述;⑤释疑举例。回答问题采用辩论的方法,由两名学生对辩。   
    除了12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创立的萨莱诺大学(1137年)、波隆那大学(1158年)外,在英国、法国等地也先后建立起了大学。如英国于1168年设立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大学分出的部分师生又设立了剑桥大学。法国以巴黎大学开办最早,它始创于1108年,是所神学院。到13世纪末,欧洲的大学已增加到20多所。   
    自治性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威胁到教会对学校教育的独占权。因此,教会千方百计企图控制大学。它一方面给大学以经济援助,派僧侣进入大学;一方面自己设立大学,培养高级僧侣,以加强教会的影响。从此,教会势力逐渐渗入大学。大学的自治性也就逐渐消失。   
    教会势力深入大学,大学教育便侵润着为教会服务的经院哲学气氛。教学内容以研究、解释“圣经”为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读死记,盛行体罚。宗教教条、形式主义、“繁琐哲学”,构成了中世纪后期大学的特征。   
    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一般分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神学院地位最高,文学院为预科性质,讲授“自由七艺”。修业年限一般为5—7年。   
    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对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毕竟起了推进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中世纪“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