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培养演说家

-------古代罗马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教育通识之六)

文字: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7-03-28点击数:1896
昆体良(Quintilianus,公元35—96年)是罗马帝国强盛时著名的演说家、修辞学教授和教育理论家。他出生于西罗马属地西班牙,幼时随父至罗马求学,专攻辩论术。学成后回西班牙,后又返回罗马,创设修辞学校,培养雄辩家,一时名门子弟接踵而至,他在这个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达二十多年之久。为更好地培养雄辩家,昆体良写成《论演说家的培养》(或译为《雄辩术原理》)一书。  (一)论教育目的  帝国初期,社会上还很重视培养雄辩家,从这样的社会现实出发,昆体良也把培养雄辩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他看来,雄辩家高于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所知道的,雄辩家定要知道,而雄辩家所能的,哲学家却未必也能。昆体良认为,作为一个雄辩家,必须道德高尚,知识广博,智慧敏捷,仪态大方,通晓人情世故,巧于言语辞令,发表讲演能吸引人的注意,博取人的同情,感动人的心灵,并使人能听其言而信其行。 昆体良强调雄辩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他说:“我所关心而要培养的讲演家”,“应该是一位好人……除非他是一个好人,否则不能成为一个演讲家” 。因为,假若“雄辩才能成为犯罪的工具”,“语言能力,转变成罪恶的帮凶,真理和善良的敌人” ,那就必将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道德与知识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知道什么是公正,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节制,什么是勇敢,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如果没有如上的知识,任何人将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所以,“讲演家必须尽心力于道德品格的完成,并获取完善的知识” 。 (二)论雄辩家的培养 昆体良认为,自然赋予人们以敏锐的推理能力,但其发展则靠教育。他强调雄辩家的教育应从早抓起,自摇篮里开始。因为儿童早期教育是后来教育的基础。幼儿的教育可在家庭中进行,既要注意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要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与儿童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保姆,因而必须慎重选择。她应该“言谈合理”,说话清晰,以便培养孩子纯洁的语言和优异的品质。 与当时罗马帝国积极提倡学校教育的客观形势相适应,昆体良主张儿童达到一定年龄就应入公立学校学习。他针对当时某些权势人物认为孩子进学校,易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造成道德堕落,同时,学校孩子太多,教师的精力与时间都要分散,不能教育好孩子的观点,具体论证了学校教育的优越性。昆体良认为,第一,儿童入学校,“在公共生活的阳光普照之下”,“从小就习惯于团体生活” ,容易培养共同感情,不会产生孤独、寂寞、沉闷的感觉;第二,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比较,能够正确评价个人的能力,不易过高估计自己,自我吹嘘;第三,可以相互学习,多受教育。昆体良说:孩子“在家里他只能学习教他自己的东西;在学校,他却学到教别人的东西。每天他会听到许多赞美和改正错误,从责难和纠正他同伴之放纵和懒惰上,他也可以收到相等的益处”;第四,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受到锻炼,会使他仪态自然,举止大方。此外,教师也会因自己有众多的学生感到而自豪,从而积极工作。总之,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好的场所。他说:“我们未来的演说家,必须生活在广大群众之中” ,必须在学校中培养。 根据当时罗马教育实际情况,昆体良认为,培养雄辩家应当经过从初等学校到文法学校,再到修辞学校三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都要围绕着培养雄辩家来实施。 初级学校是基础教育,主要学习读、写初步文化知识。文法学校主要设置文法、阅读、作文、几何、音乐等课程,为培养雄辩家打下基础。修辞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后的阶段,主要学习辩证法(逻辑)、伦理学(道德)、物理学(自然哲学)。逻辑是争辩艺术的理论,对下定义,进行推理,解释疑难都有用处。伦理学对培养道德品质极为重要,自然哲学则为在辩论中引证材料所必需。昆体良重视物理学的学习,认为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任何真正的雄辩。总之,作为一个雄辩家,“其学识必须广泛,不囿于一门,且又精通于其本行所需的一切成就”。 (三)论教师 昆体良认为,在培养雄辩家的教育中,教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他对教师应具备的品质,以及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认为教师应是德才兼备,言行一致的人。昆体良说,教师品格纯正,能使学生免于道德的沉沦。教师性格威严,可使鲁莽的性格免于放纵。教师的道德面貌对学生影响很大,因而,他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作为教师还应该是有学问的人,因为教师绝不能以本身的愚蠢去教人。总之,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敬仰的对象。 教师应热爱学生,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他要严厉,但不过分,要和霭,但不可太亲昵” 。他应矫正学生任何错误,但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讽刺和滥用指责。总之,他应以高度热情去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善良和博学的人。 昆体良认为,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他说:“一位好教师的特征,就在于他能够区别他的学生的能力,以及知道学生能力的性向为何。自然的天赋,在种类上是无限的。心灵与心灵的不同,就如同身体与身体的不同”。有的孩子适合于学习历史,有的孩子适合于学习诗,还有的适合于学习法律,如此等等。作为教师必须区别这些特别的性向,把他们培养成既有广博知识又有所专精的演说家。  进行教育时要多称赞鼓励,少指责惩罚。昆体良认为,夸奖、鼓励会给心灵带来活力,也会使心灵充满喜悦,感到自己正在做些大事情而百倍努力。所以教师应多用赞美去鼓励学生。昆体良强调必须避免滥用指责,因为“凡不适当地严厉指正学生的错误,有时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效果。学生会因此就丧失希望,懊恼不已,最后以致痛恨工作,害怕事务,不敢尝试新的事物” 。至于鞭打、掌掴等体罚,更应绝对避免运用,因为“这不是一种体面的惩罚方式,仅仅适合于奴隶们”。它完全是一种人格侮辱,不能产生教育效果。因此,他说:“如果这位教师,是一位精通训练的人,他绝对不需要此种的惩罚” 。 在教学方法方面,昆体良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他认为,教学必须有弛有张,劳逸结合。昆体良说:“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桩事物,能够继续不停地紧张”,只有给予间歇和休息,才能“维持其紧张的强力于永久” 。学习也是这样,学习是需要轻松的,强制性的长时间学习,必然使精力丧失,学习起来毫无劲头,如果经过休息恢复精力,则必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他主张年青人应该去游玩,因为“那是青年活力的象征” 。他提出把学习和休息、游戏妥善安排,有张有弛。 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昆体良说,不同的年龄,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定功课,必须与学生的能力相称。他认为,只有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才能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昆体良对阅读、文法、文学等科目的教学也作了具体论述,如教儿童认识字母,应先教字形,再教字音;要用象牙做的字母去教孩子们,让他们在游玩中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讲演时要注意练习,要注意培养判断能力,优美姿势等等。 文字来源:张季娟、袁锐锷 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