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给学生讲幸福
文字:卧松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7-03-21点击数:1144
安东尼.谢尔顿博士,威灵顿公学校长,同时也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两任首相约翰.梅杰和托尼.布莱尔的传记作者,在《独立报》上发表文章阐述他给学生开设幸福课的理念:
作为校长,使学生在18岁离校时成为幸福青年,是我的第一重点。10多年来,我一直都在这么说,但直到最近的一年间我才意识到这并非是一个空想中的愿望,而学生真的能在课堂上学习幸福。于是,有了我在课表中安排幸福与积极心理学的决定。
去年,我遇到了剑桥大学的尼克.贝里斯博士,他在给学生讲授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科学,还在剑桥刚刚创办了“幸福研究所”。后来,我开始听说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程非常受欢迎,且受到广泛的关注。我于是意识到可以做什么了,我感到有义务在我的学校做些什么。我校将在今年9月开设幸福课,由我们自己的教师讲授,来自剑桥大学的学者负责督导。
我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很不平衡的。当然,考试非常重要,它们是每个人通向高等教育与体面职业的敲门砖。学校如果未能使每个孩子获得他能够获得的最好成绩,那是不称职的。但是,教育远远不止于此,这也是学校成绩排名,以及人们对之所持的敬畏之心如此荒谬的原因。学校排名根本无法反映教学质量(或学生在学校的收获),无法反映学生在学校里的丰富生活,也无法反映学校是在制造心怀怨恨,身心失调的年轻人,还是在培养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幸福的年轻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见过太多在A水平考试中获得4个甚至5个A,但却饱受折磨、不快乐的学生。如果他们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能够使得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帮助自己的人格在多方面得到发展,让自己的生命如鲜花般绽放,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正如所有教师知道的那样,不是每个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能做到这样,生活中的那些成功人士也如此。在积极进取者的眼中,生命是急促而匆忙的,大都未能意识到他们正在失去生命之本。是获得极大的成功重要,还是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同事,一个被人珍视的朋友,一名让自己的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并感受到疼爱的家长重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他们人格形成与习惯养成的学生时代,给他们教授幸福的必要性了。再晚一些,要养成好的习惯就要难得多了。
那么,幸福课有些什么内容呢?它不像历史或物理那样主要涉及智力方面,把对知识的获得看得太重。幸福课是关于情绪学习(emotional learning)和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与传统课程比起来,更是一个反思性活动。学生将学习如何形成健康而持续的人际关系。他们将对自己希望设定的生活目标进行理解,认识到自己的生活目标应该是现实的,与自身的才能与兴趣相符。他们还将对作为生活一部分的负面情绪进行探究:他们有机会了解是什么给人带来了痛苦与不快,以及怎样避免这些负面情绪,或怎样把它们的影响降到最低,以及当他们产生时该如何去做。因此,核心是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这对他们来说将终身受用。
有的人生性比其他人快活。幸福课将使各种遗传基因的孩子都受益。有的学生的童年是快乐、无忧无虑的,而有的学生的童年却充满了忧伤,没有安全感。无论小时候有什么样的经历,学生在幸福课上都会获得帮助,方式包括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学生们将学会如何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如何不让自己的身体受伤害。健康的身体,远比受不良饮食、香烟和药物之害的身体,更能使人拥有幸福。
我认为幸福课很大程度上事关道德。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核心,以严守事事为他人考虑,对人忠诚的道德准则为基础。伤害他人,无论是通过语言、身体或不恰当的性关系,都不会带来幸福,只能适得其反。
对真正幸福的追求,也是一个深刻的精神追求:人的精神之本在于超越自我,与他人形成深刻的博爱之情。我不认为幸福课只关乎个人私利。
问问任何一名家长,他们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即便以成绩稍微差一点为代价,还是希望看到他们为了获得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更好成绩,而身心憔悴、苦恼不已呢?幸福来自对自身局限性的知晓,接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无论成绩多大或多小。
当你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活考虑时,幸福课的目的就变得显而易见了。孩子们一旦进入大学,他们将不再每日享受父母的关爱,教师的关照。他们无疑将不得不应对孤独、郁闷与失恋。我们的学校把学生送进了大学,却没有为他们做好应对这些不测之事的准备,也没有为他们做好理财、起居以及照顾自己的准备。
如果不是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今后的发展作准备,学校教育的目的还能是什么?种种个人问题不仅只在大学里发生。大多数人都将在生活中面对失业、关系破裂、失去亲人以及情绪抑郁的时候。这些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我自己就希望我在中学时便有一个更好的基础,不仅在事业与成就方面,还有在如何应对生活给你的种种困难方面。
来自内阁办公室、哈佛大学以及墨尔本应用经济与社会研究所的研究,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即金钱、名利以及世俗的成功并非一定能带来幸福和圆满的人生。
在英国,尽管过去30年人们的收入有大幅度增长,但研究显示,人们的满意度却没有成比例地增长。研究还进一步显示,物质追求通常会损害人的幸福。但是,政府为了自己赢得选举,却极力让大家相信所有人的生活都因经济的增长而变得更好,就像他们极力让我们相信因为考试分数在提高,所以学校变得越来越好一样。如果他们在大选中获胜,他们当然会高兴,但这能使整个国家更幸福吗?
学校现有的课程也涉及了一些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但重点被放在知识的获取、毒品的危害,以及性传播疾病等方面,而不是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学会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希望看到5年内所有中小学都给孩子教授积极心理学和幸福。剑桥大学的幸福研究所正在给卫生部门和工商界作这方面的咨询。尽管这也是很有价值的,但我认为给学生教授幸福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在人们走出学校之前就让他们完整地面对这个问题要好得多。政府不应该以可量化的进步而自夸,学校也不应该炫耀在排名表上的可以显见的成绩(尽管我相信幸福的儿童更有可能在考试中发挥出他们的最佳水平)。
我确实相信,通过对幸福课的重视,学校不仅能让学生受益更多,还有助于培养一代新人,他们将比其父母建设出一个更好的社会。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我坚信所有学校都应该奋起接受这个挑战。
文字来源:《中国教师报》(卧松译自英国《独立报》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