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十大名著新鲜出炉
——“文化参考”摘选文本之一
文字:鲁思燕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7-03-24点击数:1379
[font=楷体_GB2312][color=blue] 推荐人语:西方名著,浩如烟海。“十佳”之说,可算是一家之言,看看。[/color][/font]
我们生活在阅读的黄金时代。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如此多的书籍。然而,当可选择的书籍太多时,选择本身却变得艰难变成痛苦。为了让读者能够轻松地享用最佳文学套餐,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125位作家于近日应邀选出了544部最喜爱文学作品,其中前10名为《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战争与和平》、《洛丽塔》、《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哈姆雷特》、《了不起的盖茨比》、《追忆似水年华》、《安东.契诃夫短篇小说集》、《米德尔马契》。据2007年2月23日《泰晤士》报报道,这10本名著已被汇编成一本名为《十大名著》的书,由赫赫有名的诺顿出版公司出版。从今年3月1日开始,全球读者只要阅读《十大名著》,就可以尽享西方文学的精华。
刚刚出炉的《十大名著》虽然在中国尚未出版,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此刻享受他们。笔者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勘探到了这10大名著的秘密。现在把缩略版的10大名著和相应的评论献给读者,以让大家率先享受浏览精华的快乐。
《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同是出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之手。《战争与和平》、《安娜.科列尼娜》、《复活》是他作品中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自己特殊的重要性,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其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托尔斯泰为《安娜.卡列尼娜》所设定的主题原是“家庭的主题”——“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小说的最终形态却远远超越了这个主题,展现为对妇女解放等重要问题的探讨。这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不朽的意义。与聚焦于家庭的《安娜.卡列尼娜》不同,《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作品,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小说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俄奥联军同法军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状况,揭示了许多社会问题。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入选的这两部托翁之作最终都反映了顺从天命、净化道德、博爱众生的托尔斯泰主义。
在十大名著中,除俄语名著外,最受英语作家欢迎的外语作品是两部法文著作——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包法利夫人》于1857年问世,背景放在七月王朝,刻画了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揭示了追求浪漫主义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的矛盾。包法利夫人即爱玛外貌美丽高贵,天性浪漫,一心向往奢华浪漫的贵族生活,谁知造化弄人,让她嫁给了庸俗无能的包法利医生。骨子里的不安分使爱玛先后与两个情人秘密交往,并因为偷情债台高筑。最后却发现她所谓的爱情是自己的幻想而已,当生活触及实际的经济利益时,两个情人都弃她而去。爱玛最终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害人害己,落的只是家破人亡。普鲁斯特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包括七大部分,可谓超级大部头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部文学评论。该书细腻的笔触可以称得上“将一根头发劈成四半”,如用显微镜般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主人公马赛尔一生的历程,最后得出物质世界最终都会“大江东去”的结论,唯有人感受过了的经历才是真正的存在。《追忆似水年华》入选的原因不仅在于该著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面面俱到的社会场景,更重要的是看重作品中的新写作技巧和新写作观念。
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和喜爱的美国作家,他的著作大多已有中译本。《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姊妹篇,深受全世界青少年读者的喜爱。讲述了哈克和小伙伴汤姆在历险中一波三折的精彩经历,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密西西比河中下游地区,展示了哈克和小伙伴汤姆在历险中一波三折的精彩经历。书中尽是惊人的变化多端的新奇构思,充满了热情与活力,让人自然而然地体味到童年时代嬉笑怒骂的纯真感情。
入选前十名的作品主要为长篇小说,但契诃夫短篇小说集(Stories of Anton Chekhov)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是仅有的不同于这些长篇体裁的两部作品。
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文笔犀利、情趣隽永、构思精妙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他的小说多短小精悍,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弑兄篡位娶嫂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通过描写一系列他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哈姆雷特是一个被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以“忧郁的王子”而名闻于世,作者将丰富多彩的人物,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富于戏剧性的情节紧密糅合起来,自然生动,引人入胜。
对于以上作品与人物形象,广大中国读者一般都耳熟能详。不过,在本次十大名著评选中,还有三个让普通汉语读者感到相对陌生的文本。这就是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
《洛丽塔》为世界十大禁书之一,作品没有依照传统的道德观写作,讲的是37岁的男人对12岁的少女的畸形爱恋。小说使用高明的文学手法将人性中隐秘的部分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而且用深厚的文学修养将它们描绘得栩栩如生。其影响众说纷纭,但我们必须承认深刻揭示人性——不管是好的部分还是坏的部分——的作品其本身有很强的积极意义和思想价值。随着宽容、多元、博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国读者对《洛丽塔》这样的作品,也将会越来越容易接受,越来越重视其文学价值。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佳作,作者菲茨杰拉德被称为“是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见证了无数年轻人美国梦的憧憬与幻灭。菲茨杰拉德深刻而真实地描述了“爵士时代”人们的生活与观念,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歌舞升平的浮华下隐藏的精神危机和绝望心境。西方人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大概因为他们本人与主人公惺惺相惜,有着相似的经历。其题材贴近生活,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本篇被选的重要理由。
作为此次评选唯一进入前十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其小说创作才华得到她同时代同行的赞誉,同时也是各个时代批评家热衷的话题。她成功塑造人物和再现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能力得到了中外批评家们的肯定。《米德尔马契》被认为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全书充斥着各式各类的失败和一生一世阴差阳错的遗恨,弥漫着一种生不逢时、迷惘、受挫折的情绪。以多萝西娅利和利德盖特两人的性格和命运为主线,描写了在米德尔马契这个充满“喧嚣”与“骚动”的地方,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当地人上演的一幕幕人生悲喜剧,通过层层的幻灭集暴露了历史社会条件对人的创造性的扼杀。透过小说读者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但同时又能感觉到他们那来自艺术世界的特殊韵味。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批炙手可热的世界名著没有入选,如《圣经》、《神曲》、《浮士德》、《荷马史诗》等,这显示了当代西方人世界观的微妙的变化。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现代影视媒介手段的新兴,有些优秀文学作品被搬上屏幕后获得巨大成功,反使原著的光辉黯淡了。《飘》便是典型的例证。其它在人们期待视野中本该榜上有名的《尤利西斯》仅排第14名,《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排第15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排第20名。第11名是赛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梅尔维尔的《大白鲸》和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分别在排行榜上占据第12和第13的位置。
尽管加评选的作家有美国当代作家诺曼.梅勒、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英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德赖布尔等名人,但这个排行榜还是引起了争议。有的网友评论认为这十大名著并非所有读者的选择,只是某些作家最喜爱的作品,有其特殊的职业性。来自俄国的网友伊万说,“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有些怪异,如果在普通民众中调查俄国作家作品可能结果会更有趣”。也有一些网友对所选名著中当代作品的缺席感到不解,来自都柏林的网友大卫说,“我并不认为当代作品水平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文人相轻,给当代同侪的作品投票多少让这些作家感到别扭。”这种说法也有其道理。
尽管部分读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十大名著的杰出品格却为人们所公认。哈佛大学讲师斯文.伯克茨说:“这张选单上突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极其生动……他们是我们在想象世界中的代表——安德鲁王子和娜塔莎,彼埃尔,安娜和渥伦斯基,列文和凯蒂,汤姆和索亚,爱玛,盖茨比和戴茜,哈姆雷特等等。即使说出他们的名字便能使人产生人性共鸣,读他们的生活迫使我们反思自身。”他认为,毫无疑问,当作家们放松的时候,都喜欢沉浸在浪漫情怀里,读那些生动刻画令人难忘的人物的爱情和生死的作品。的确,爱与死是文学和生活永恒的主题。表现这些主题的作品受人们欢迎,实在是理所当然的事。
(《十大名著》,诺顿出版公司2007年3月1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