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如何帮助小朋友爱上写作

文字:供稿:张立宪/读库图片:时间:2016-10-31点击数:909

 

 

我并不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没有教导孩子的经验,只是从编辑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关于母语和写作的一些看法。

人到中年,我有个切身的体会:成年之后,再学的东西就不是你的了。我看到一个词、一个句式很好,也会用,也可以学,但是用过就忘。而小时候学的东西,则会渗入到你的血脉中,成为你基因的一部分。小时候你学的文字、文法,一些词汇、语言组合、诗词、表达方式,学了就是你的,渗入到你的肌肤中。长大后再学的东西,就只是你的衣服,和你总是隔了一层。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童子功”吧。对文字的感受要趁早培养,不管我们多么不喜欢。

一些朋友的问题在于,写和说是分开的。生活中他表达得很好,伶牙俐齿,一旦要写,马上换频道,手足无措,茫然局促。读库的很多作者都不是职业写手,大家只是对某一个领域非常有研究。有时候约他们写作,他们也很茫然:我怎么写啊?或者写完后自己不满意。我跟这些老师们说,您就当饭桌上和朋友们聊天,在饭桌上和朋友怎么介绍这件事,你把它写下来就好。

帮助小孩克服写作恐惧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像说话一样写作。

反过来,如果他有了这个意识,说话也会像写作一样更有效、更精炼。

写作中出现最多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词不达意,一个是意不胜辞。前一种情况是笔力不够,积累的文字、词汇、表达方法不够,导致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数却说不出来,不能清晰、精准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意不胜辞,往往我们并不自知。掌握的词汇太多了,但其实想表达的没那么多,就导致用非常华丽、非常密集的文字传递非常单薄的意思。钱锺书先生曾举例说:你可以通过一滴水让人想到大海,但不能看到一块砖就想到万里长城。

这两种都是不匹配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调整呢?就是让自己拥有足够强大、足够丰富的文字训练、写作训练,有足够多的办法和技巧来表达,但是又不忘记要表达的东西,不去炫耀自己的写作技巧、词汇量和阅读量。

怎么来完成写作训练?我谈谈自己的体会。我小时候是一个学霸,但那种学霸完全是在当时的场合下训练出来的写作方式,掌握得越好,长大后就得拿出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洗白。

我上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同学也都迷恋文字、迷恋写作。我们经常做游戏,对同一个事,看谁能找到更好、更准确、更合适的表达。甚至有时候看小说,看着看着就盖住下一行,你猜,如果写到这儿的时候,你会怎么写?然后看看作者怎么写,看作者写得比你高明还是不如你。这种文字训练特别好玩,我称之为文字体操。

小朋友平时阅读的时候,建议大家就把写作当成升级打怪一样来对待。不用抽出专门的时间,布置专门的场景来写作。这种操练应该是随时都可以有。

我一直在新闻出版单位工作,大家就都有职业病。原来在我们报社还张贴法院的法律公告,只要一贴出来,马上就被我们的同事画圈圈标注——这儿也要改,那儿标点用得不对。虽然看着有点小题大做,但是生活中,其实时刻都应该进行这种思维训练。逛书店看到书的时候想,这本书的标题我有没有可能给它改得更好一点;逛商店看到商品的说明文字,怎么改一下可以更精准。这种文字训练不用非得上课的时候做,就是在游戏中、生活中完成就可以了。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喜欢十八、十九世纪的那些大部头小说,为什么呢?我现在想明白了,那会儿没有相机、摄影,所以文字是当时的人完整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古典主义作家必须无微不至地写出来。现在我们不用这样,拍一张照片就够了。但是,依然需要具备这种“正面强攻”的写作能力。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让孩子用文字写出来。平时的积累多了,各种组件都有了,真到写作文的时候,可能就水到渠成了。

“反安装”,这个工业技术领域的字眼也可以用在写作中。我们看到一篇好文字的时候,可以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作者,去设想他的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这么写的动机是什么?考虑是什么?在心里做反安装的训练。

我接触的写作者大致有两个误区。一是读写分开,当他读东西的时候,并没有设身处地思考那篇文章、那个作者的写作方式,写作和他平时的阅读是分开的,我认为这并不是最有效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再一个,很多写作者太自信了,不读只写。阅读量很低,或者局限在某个层次上,可能一辈子就不再升级,有的人只是读有限的几本书,就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东西。

我们来尝试一下“反安装”。

《春晓》这首诗,我们看看这首诗的结构。

春眠不觉晓,    ——我的一个动作

处处闻啼鸟。    ——转移到感官

夜来风雨声,    ——由自己推到窗外,由人及物

花落知多少。    ——再由物回到自己的意识

在当年没有电影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电影分镜头,甚至表达出了电影镜头所不能表达的心念。小孩背这首诗很容易,但背了这首诗之后,我们有没有可能和小孩模仿这种写作技法,用四句式,让他写生活中的一个东西?

台湾童书出版人郝广才老师长期教小孩写作,他让小朋友模仿《静夜思》写文章:

床前明月光,    ——我看到了什么

疑是地上霜。    ——感觉它像什么

举头望明月,    ——我又做了什么

低头思故乡。    ——产生了什么心理活动和后果

很多小朋友写得非常精彩,精彩到超出大人的想象。

我们正与郝广才老师合作,把他积累了很长时间的写作课经验来做小朋友的写作练习或游戏。希望可以尽快与大家分享。

当时听了郝老师的介绍,我激动不已,想到自己的写作也经历了很多次的开窍,突然灵感就来了,或者可以说——突然知道该怎么写了。我读过一本海明威的书,原著的内容我都记不起来了,但却非常清楚地记得,他的三点式写法:写一个相对静态的远点,再写一个流动中的中景,再写一个更具体的突然运动的细微的点,就这三句话,纵深和开阔都有了。我马上就知道,未来我要写一个大场景或宏大叙事的时候,应该怎么运笔。其实这也是一种反安装的思路,大家和小朋友平时不妨多做这种练习,从日常熟视无睹的句子、文字中琢磨出很多乐趣来。

另外,还要让小孩读一些“不那么好”的文字,这也很重要,因为有比较就有鉴别。有很多家长恨不得每本书都是经典,每本书都很精彩。首先这是不可能的。其次,别人看起来是经典,你读了却没有共鸣,也很正常。即使都读经典,也属于偏食。让小孩读一些不那么好的文字,对他的警醒作用会更大,这相当于在提醒他:我不能写得像他那样烂。

我刚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看了达·芬奇手稿展。曾有人排过一份名单,猜测地球上最可能是外星人的传奇人物,达·芬奇在这份单子上名列第一。我看展时真正的感触是,达·芬奇当年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很实用的。比如,他设计武器,并不是要成为一个军事专家;他设计水车,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再从高处引向低处,他也并没有想成为一名水利专家;他画画,也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画家。

那个年代不分文理科,也不分这么多专业,生活中需要什么,有什么需求,或者我对什么感到好奇,我就去做什么。

看了展览之后,我在想:实用即大美。

    

我们写作,学习母语,为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而苦思冥想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写一篇传世文章吗?是为了成为一个作家吗?这应该就是我们脚下所走的路途,而不是终点。

对于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小时候刚生下来开始学说话的那几年,而应该是一辈子的事。许多成年人也在接受教育,我们在学习什么?学各种技法,各种理念,各种办法,各种技能,说到底,其实是在学习新的语言。

语言是最实用的。对自己来说,语言方便思考;对社会人来说,语言方便沟通。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原来自己脑子里想一件事,想来想去总是弄不明白,后来学会一个词,或者学会某一种语言体系之后,思考会一下子变得非常有效率。和人沟通也是这样,你和对方若不处于同一种话语体系中,虽然大家说的都是汉语,但是彼此很难了解,很难说服。我们和小孩一起探讨写作,不用非得让他以后成为一个作家,或者让他吃这碗饭谋生。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文字的美——母语的美与思考的乐趣,和人沟通更加顺畅,就够了。

高远疏落。是我对文字风格的一些体会。

我们看一篇文章,一读就大概知道这个人是在什么状态下写的。有些人的文章,看一眼就知道他写得不情不愿、有气无力。

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疏”字。我们写作的时候都太体贴人了,生怕对方理解不了我们的意思,生怕自己说得不够周到,所以把话说得太满,没有给对方留出余地。此时,“疏”就变得特别重要。

写作中怎么做到疏落?我认为就是着重叙事,着重描述场景就行了。感受,评价,结果,道理。这些东西越少越好,把这些东西留给读者。

有许多朋友爱讲笑话。讲笑话的人最不应该说的是什么?我觉得他第一句话不应该是“我跟你说个笑话啊,特好笑”。先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这种感受应该是属于听笑话的人的。如果你的表达技巧足够高明,笑话足够好笑,人家自然发笑,无需用这句话开头,否则用这句话开头,也是在打脸嘛。

白描和写实,是我个人特别推崇的。我很喜欢张爱玲的一句话:“写实主义的好处是买一奉十。”你把这件事写出来,读者的感受千姿百态,这比你把自以为是的一个结局和评价灌输给读者要丰富得多,这就是写一奉十的好处。

我希望好的文章就是平白如话。用大家都认识的、不用查字典就能读下来的字架构出一个非常美妙的空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非常了不起,是真正的大师。

“驯雅”这个字眼不太常见,它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典雅完美”。之所以想到这个词,是因为我们编辑最近写的文案。我们刚推出一个产品(2016NB之《鉴·战国铜镜纹饰》),作者是梁鉴先生,他的爷爷是梁思成。编辑写出来的文案是爷爷梁思成怎么怎么样,孙子梁鉴怎么怎么样。中文词汇这么丰富,为什么非得说“孙子梁鉴”呢?《传家》的作者任祥老师常说,我到大陆跟很多人接触的时候,许多人告辞的时候说“我先走了”,“我走了啊”,却不能来一句“告退”、“失陪”。

驯雅和前面所说的“平白”并不矛盾,不是对立关系。大白话,也可以雅到极处,很多高雅的字眼,也可能苍白矫情。

“上海、杭州、北京三地的读者们都有机会与我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句话是我们原本准备发布的通知启事的第一句,我急忙让编辑改过了。这一句话就暴露了你的姿态。

现在很多从小生活在非常富足、众星捧月环境里的小朋友,平时的表达不会有太多顾虑,反正家里的亲人照单全收,但说起来就是“有机会”与我们怎样怎样,放到平等交流的语境中就很容易受挫。

你的言谈举止是影响自己写作表述、遣词造句的,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我在业务培训会上,就把这句话提出来讲了一下。驯雅很难做到。平时我们的写作训练,反过来也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锻造,对自我形象的一种锻造,这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夫子用这句话对一个人提了要求,我觉得用来要求文字、文章、文风,也未尝不可。能够把我们的文章写得文质彬彬,既不非常油滑、虚浮,也不粗糙粗野,真是挺难的。我们现在经常是以直白为美的时候就忘了直白的另外一面,以典雅为美的时候就忘了典雅的另外一面,这种思维还是太单向了。

“沛、润、清”——充盈、丰盛;温润、润泽;清爽、洗练。

这是我所理解的好的写作状态。

我们伏案写作,是因为自己想写,不把它写出来心里就难受,写的时候就是行云流水,不得不发。用充沛的情感、充沛的写作热情,把文字写出来后,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也是温润、润泽的,大家一起享受一种清白、清爽。从自己的心里走出来,走入到对方的心坎里。这是比较好的写作,也是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不管与什么身份的人交往,一种最好的结局。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