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佳教育体系的芬兰,今年为何还要改?
从2004年至今,全世界都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带来的崭新的生活方式、迅猛的科技发展、快速的信息流动等,使得芬兰教育界认识到,学校教育应该是教孩子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而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因此,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在2015年3月份的时候就正式发布了强调“寓教于乐”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在2016年8月,新的核心课程已经开始实施。
新课程改革主要改什么
这次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横向(通用)能力与跨学科学习能力。在课程大纲中增加“基于现象(主题)的教学”,即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某一现象或主题调配师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此次改革弱化了学科内容的界限;
其次,改革更加强调了学习环境与策略、指导、个性化的重要性,还强调了评价作为学习辅助手段的重要性。
与改革前的课程体系相比,新核心课程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1.横越(必要)能力
新核心课程引入了解决跨课程问题的新方法:横越能力。这项能力涵盖了从创新创业到日常生活技能的七项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学会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文化能力、互动和表达能力;管理日常生活、照顾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多元识读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工作生活和创业能力;参与、影响和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能力。
据悉,这七大能力将贯穿于1-2年级、3-6年级和7-9年级三个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之中,所有学科都将涉及这七大能力。
2.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能力也是新引入的一部分,与改革前的核心课程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多元识读能力与横越能力贯穿在整个新核心课程改革之中。
比如,改革前的核心课程会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生的年龄,将信息能力细化为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在新核心课程改革中,信息能力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不再进行拆分,仅在三个学习阶段为适应学习者的发展而呈现不同的内容,从而保障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多学科学习模式(基于现象的教学)
基于现象的教学在新核心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多学科的学习模式,或者准确地说,在英国《独立报》有失偏颇的文章发表后,主题教学的问题吸引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多学科的学习模式也被视为新核心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新核心课程改革指出,学生应该有机会每年参与至少一个基于现象的项目,并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同一主题。
4.校外资源利用能力
芬兰在此次课程改革中,大大增加了学生能够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进一步强化了所谓的“第三空间”:把校外学习带入校园,以支持和激励学生。
一方面,学生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掌握各种技能;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将与前沿的信息技术结合,例如让学生利用博客、视频网站甚至是游戏进行学习,编码也会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被纳入新课程之中。
具体的地方及学校课程,通常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国家核心课程框架内制订。在地方课程中,课程内容和目标更加具体化,同时地方课程必须界定价值观、基本原则及教育目标等。尽管政府对课程的总课时进行了规定,但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时进行重新分配。
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将越来越强调整合与主题(现象)性教学,7-9年级课程中收入了更多的选修课。
比如一个青少年在学习职业课程时,可能会学习“自助餐厅服务”为主题的课程,其中将会包括数学、语言(以帮助外国顾客)、协作及沟通能力。学生也将学习更多跨学科的主题,如“欧盟”将涉及经济学、历史、语言和地理等相关知识。
对于学生的艺术教育,例如音乐、艺术、舞蹈、工艺等课程,将由芬兰的艺术教育机构组织提供,这个组织包括芬兰的88所音乐学院和41所其他艺术学校。
与改革前注重“教什么”相比,新核心课程更加关注“怎么做”。同时,新核心课程在文字表述上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课程体系通常使用“学生将学会”、“学生将了解”等表述,现在新核心课程将其表述为“支持学生”、“引导学生提高能力”及“鼓励学生”等。
与此同时,在课程结构上,新核心课程包括主体部分和学科相关部分,并按照年级划分,学科被细化到3个不同的学习阶段,从而使每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总目标更加具体且易操作,按照综合学校的结构设置使课程目标更加清晰。
从芬兰新核心课程改革中我们不难看出,此项改革强调以学生主体参与的方式,通过主题性课程安排,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具备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面对质疑,芬兰教育专家如何回应?
但此次改革遭到某些批评家的指责,称这标志着世界最佳教育体系正在走向衰落。芬兰教育专家也对这些批评之声作出了回应,并一 一分析了其中的真伪。
采用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有可能会让芬兰从国际Pisa教育体系排行榜的榜首宝座上跌落下来,然而这不是芬兰人真正关心的事情。芬兰人认为,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教会年轻人未来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观点1:学生从此不在课堂里学习了。教学将变成“基于现象的”,也就是说教师将与学生到传统学校环境以外的地方进行“实验式地”教与学。
专家回应:既对也不对。
“基于现象的方法仅仅是学习的途径之一。多种教学法并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成为‘赋能者’,帮助每一位学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组负责人安内莉·劳蒂埃宁(Anneli Rautiainen)表示。
观点2:教室从此不再需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开放式的“菜市场”,孩子们在这里“采购”他们觉得适合自己的科目和课程。
专家回应:既对也不对。
“教学将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四面墙壁之内,但这还是要取决于学校将如何付诸实施。教学实践将会改变,孩子们不必再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讲,而是可以选择在哪里学习、怎样学习。没有走廊之隔的新学校已经建造起来,未来已经不再需要封闭式的教室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劳蒂埃宁表示。
观点3:学生一旦作出“错”的选择,将影响终身——例如有人可能会重数理而轻语言类课程,有人刚好相反,等等。
专家回应:这种说法不对。
“和英美等国不同的是,芬兰从来没有重要科目和次要科目之分。所有科目同等重要。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予年轻人宽泛的基础教育,而不是独专一门。”目前正担任哈佛教育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的芬兰教育专家帕西·萨尔伯里(Pasi Sahlberg)表示。
观点4:学生将自行决定他们希望取得的成绩水平,然后学校分配给他们相应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达到目标。这其中的风险是:原本能达到更高成绩水平的学生为了学习更加轻松而放低目标。
专家回应:这种说法不对。
“学习目标和能力水平标准是在课程纲要中定义的。教师将与学生讨论他们自己希望设定的目标。过去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分数是怎么评出来的。当他们积极参与到相关讨论中去之后,学习的动机就大大增强了。”劳蒂埃宁解释说。
观点5:学生不再按传统方式分班,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结成团体。
专家回应:这种说法不对。
“教师会从始至终对学生负责。组成学习小组是为了确保课程纲要中设定的目标可以达成。我们希望学校将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组。某些学生也许喜欢在学习中不断与人讨论,某些学生或许喜欢静静地自学。”劳蒂埃宁表示。
观点6:过去一直得满分的学生将不再显示出优势,因为现在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式学习了。
专家回应:既对也不对。
“假如在低年级就冒尖的学生仅仅靠的是死记硬背,那么这种说法就是有道理的了。有时候背诵也是必要的,例如乘法表。但是新课程纲要强调的不是鹦鹉学舌,而是未来所需技能的培养,如学习方法的学习、批判性思维、人际互动技能,以及运用技术的能力等。世界在变,学校和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劳蒂埃宁解释道。
观点7:所有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教学方法统统被摒弃了,学童从此就是在学校里瞎胡闹而已。
专家回应:这种说法不对。
“世界各地有许多人以为芬兰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都是由赫尔辛基的一帮大人物拍板决定的。芬兰和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在这里,教师、学校和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行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帕西·萨尔伯格表示。
观点8:从此再也不布置回家作业了。
专家回应:这种说法不对。
“芬兰学校的校内教学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我们认为回家之后学生稍稍复习一下做点功课是有好处的。”劳蒂埃宁说道。
观点9:从此再也没有考试测验了。
专家回应:这种说法不对。
“教育评估将变为持续进行的、引导式的、支持性的。评分不再仅仅依据考试测验的结果。考试是学习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项目或口头陈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考试通不过,可以重新再来,从先失败后成功的过程中学到东西。”劳蒂埃宁说道。
观点10:教师必须适应能力超强才行,从今秋开始就要使用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教全新的科目,例如编程。
专家回应:这种说法不对。
“新课程纲要并不逼迫教师改变教学法。这需要循序渐进。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给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聆听者。我们希望学校成为一种共同体,人人相互学习——其中也包括成人向儿童学习。技术性技能和编程将和其他科目一同开设。为了给予教师支持,学校将会配备诸如数码教员之类的人员。”劳蒂埃宁解释说。
观点1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责,这样一来他们即便有学习困难也没有人会发现。
专家回应:这种说法不对。
“我们的教师队伍训练有素,教学安排也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尽管学生变得更加主动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将全面负责自己的学习。恰恰相反,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重要性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劳蒂埃宁说。
观点12:新课程实施之后,芬兰在国际Pisa排行榜上数一数二的排名将从此成为历史遗迹。
专家回应:或许会,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芬兰人的考量中,Pisa排行榜的重要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Pisa就好比量血压,让我们可以有时检查一下自己的走向,但却不是永久性的关注焦点。教育决策的作出不是以Pisa排行榜为基础的。关键因素是儿童青少年未来所需的信息。”帕西·萨尔伯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