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识教育:质疑的力量
我两年前来到美国入读福特汉姆大学,专业是会计。但是,这前两年80%的课程都和我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学校规定的人文核心课程和商科核心课程。其中,大量人文学科的接触让我对读书二字有了新的认识,也对美国人的读书思维有了了解。
要说美国人怎么读书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美国基本的教育制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构成了现代大学教育的灵魂。专业教育好理解,无非是以后在社会上混口饭吃的工具。而通识教育的概念却很抽象,抽象到中国的大学们几乎都忽视了其存在。其要义就是让学生在入学后全方面接触各个学科,尤其是人文类的,来培养自由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也许这听上去是不靠谱得像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但这确是美国大学教育兴盛不衰的秘诀之一,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唯一方法。
那通识教育下,我们要学些什么科目呢?写作、文学、哲学、历史、艺术、宗教和经济等。乍一看,你一定会想这不都是要背书的死学科嘛!如果你的专业是数学,你是不是觉得这种课特别浪费时间伤脑筋而且无意义?人们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以前文科教育的阴影,一句话死记硬背。可是真正的文科教育却不是这样,好书也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攻击的。当你能有理由节地批判这本书的时候,你的批判性思维也就快成形了。而教授们也最欣赏这种石破天惊的议论。
这中间就存在着两个问题:你会读书吗?你会思考问题吗?我的神学教授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说:“我并不要求记住多少基督教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通过你们坚持的阅读和讨论,我希望引导你们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这样以后不容易被别人的蛊惑所左右。”所以之后,我们每堂课前都会有一定量的阅读,这些阅读通常都是古代神学家写的原文,然后课堂上教授会引导我们去讨论。课堂上,有人会说它写得好,也有人会说它可笑,还有人说这个作者动机不纯。而教授也会适时引导评价每种想法和理由,有时甚至会反驳每个人的说法,逼我们想出更好的理由去说服他。我最喜欢的还是他能提出各种思考的新角度,让我以前一些理所当然想的事情开始动摇。
所以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美国人超前的思想并不在于多看了多少书,而是有正确看待书和作者的眼光。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花时间写那么长的书?无非是兜售自己的主张,所写内容是作者希望读者感受到的,而永远不会是全部事实。你看一本书,了解到这个作者永远比作者写的东西多。因此,读每本书都需要以独立的角度去看。当《圣经》都已不是普世的圣经的时候,还有什么书能代表真理永垂不朽呢?在这样不断地阅读、思考、质疑、讨论和再思考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排除外在一切刻意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这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你所形成的想法能不能通用于别的领域?这时,通识教育的好处就出现了。在交叉学习这么多科目的时候,你的思考也是立体的和多面的。也许你一辈子都用不着历史哲学书上的东西,但这些内容在你的思考和批判下塑造着你自己独特的思维和灵魂。这与众不同的思维就成为了你成功最大的法宝。此外,在大量的阅读下,你对世界的认识也就更全面,不会做个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所以,专业知识只能让你有个饭碗,只有通识教育能让你变成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看完这篇文章,你可能会问,那么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美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一大特色。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把完成通识教育作为学生获得学生学位(bachelor's degree)的一个必要条件。
通识教育(GE)包括哪些课程?
每所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各有一定的规定。但是大体来说,通识教育的课程可以规成几类: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历史政治等。
举个例子来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三大类: Foundation of the Arts & Humanities(艺术人文基础); Foundation of Society & Culture(社会文化基础), Foundations of Scientific Inquiry(科学基础). 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这些课程。
美国大学设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对各个学术领域都具备了基础知识,批判性思维能了被大大提高, 写作水平也会有飞跃。
另外,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般并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经过两年的通识教育, 通过对各领域的接触,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将来进入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可以深入学习了。 这也是为什么申请美国大学的本科一开头可以不选择专业.
再看看另一个学生所感受的通识教育: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美国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暑期学校,体验了一把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魅力。
为使学生对跨学科的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UCLA要求学生在进校时选择三大模块的通识课程:艺术与人文基础、社会与文化基础以及自然科学探究,并且在大一、大二2年内完成以上各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必修学分,进入大三才真正开始专业选择。所以,当我们在课上一起讨论美国教育公平、去学校化、教育科层制等问题时,来自微生物专业、物理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等各不同专业背景的大三学生都能侃侃而谈。
美国的大学极其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我所选修的2门课上,老师在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们针对本门学科的写作规范,包括如何搜索资料以及怎么帮助自己提升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设有专门的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以及学生活动中心(Student Activity Center),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请这里的专业老师对自己的论文或任何写作素材进行详细指导,包括语法、用词以及篇章结构等各方面。
UCLA的通识教育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学校对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在 UCLA 上课时采用的是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不到二十人的教室,同学们和老师围坐在一起,针对不同主题进行讨论。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并在必要时解答学生的困惑。有一次,我们在课上讨论有关美国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的问题,老师播放了一段与之相关的纪录片,片中介绍了特许学校是如何填补美国教育空白的。但在之后的讨论中,美国许多学生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根据纪录片内容对特许学校持赞扬或鼓励的态度,而是指出了很多特许学校的不足,提出了很多批判性的思考。可见,他们在之前自主阅读了大量资料,这对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