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文学的意义

文字:扈永进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14-05-05点击数:1111

 

本学期,我校世界文化巡礼进入第十八站——诺贝尔文学奖巡礼。本篇,是为这次文化巡礼长廊板报所写的前言。主要,是想对文学这一宏大概念,做一些个人化的解读。所以,算是一则工作文本。

 

 百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算是一个煊赫的概念。另一个事实在于,文学的发生,非但在诺贝尔先生发财之前,而且远在他出生之前。可以推想的逻辑在于,是文学本身具备的价值催生了诺贝尔文学奖,而非诺贝尔设立了文学奖才有的文学。在功利喧嚣的当代,人们,会不会只记住了诺贝尔奖却忘记了文学呢?或许,一起想想,有关,文学的概念……

 

1. 无用之用 

“艺术、诗、历史等人文现象……它们不是短期、有用的价值,而正是其自身的目标。当人这种可怜的生物,带着动物的本能,在数千种压力下,在复杂的社会中疲于奔命时——能超越动物的也仅仅是这一无用性,但这却构成了人类的本质。”系统论之父贝塔•朗菲如是说。当我,每次思索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总会,想起这段话。 

那么,贝塔•朗菲所言的“无用性”究竟是什么呢?这里,让我们回到高一语文课本,回到朱自清和他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用“纯动物”的视角看去,朱自清的这段心情,不能吃不能喝也无助于觅得配偶,但人类说,这就是文学。 

普鲁斯特不是关云长,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业绩,相反,倒是在病榻上过了很多年,直至生命结束。患有严重哮喘病的他,连屋外的空气都不能接触。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意识流小说,对各种感觉、回忆和意念的描述,让他“复活了过去的时光”。将无从把握的实际时间转化为可以留驻的心理时间,从而,使抗拒流逝成为可能。 

“心为形役”是陶渊明的痛,也是人类的痛。于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孟浩然惦记着缤纷落英,而非三十功名。黛玉葬花,隆重召开那场只她一个人的追悼会。蒹葭苍苍,子曰诗云所谓伊人全然思无邪。李自成张献忠们硬是把一部《三国演义》读成了兵书,只证明着,这帮嗜血成瘾的家伙只配在丛林里挣命,而不配与文明结缘。 

 

2.发现个人 

爱因斯坦言:“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非人为国家而存在。”这里的人,并非全体,实乃个人。作为一种价值谱系,个人主义认为人自身就是目的,是价值的最终决定者,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另一个人的工具。任何团体的“权力”都是从其成员的权利中引伸出来的,应是个体自愿的选择和同意的产物。个人权利原则是所有团体或联合体的唯一道德基础。 

可以说,人类的现代文明就是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但这些原则,并不是由哪个超级大脑在一个早晨臆想出来的。其间,存在着一个漫长的文化衍变历程。此中。文学——尤其是小说——做出过价值独具的贡献。西方小说,绝不会如中国的《水浒传》那样,列一大排面孔相似的兄弟出来。在他们的文学观念中,那正好属于一种“反小说”的力量。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蒸汽机隆隆轰鸣到化石燃料大规模开发使用,工业文明鼙鼓动地,一日千里!就在这貌似高歌猛进的当口,卡夫卡开始了他的抗议与书写:“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记》的深刻,就在于,它肯定无误地告知大家一个真相——我们,或已化为“异形”。 

关于“个人”,很成功的树碑立传,当属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但是,人类文明最杰出的成就,恰好就在于还孕育了卡夫卡们。格里高尔的惊悚和呻吟,是人类所谓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么?看来是的。卡夫卡的世界里没有上帝,如果说有,那就是有关“个人幸福”的温存心愿。他说,世界呀,别变得这么剧烈,别走得这么快,我会过不惯的! 

 

3.普通人的心思 

《大江东去》中,苏轼所传达的,无非对成功人士的羡慕嫉妒。李白写下《行路难》,就是想“直挂云帆济沧海”。从《三国演义》到《西游记》,主人公们个个身世非凡。即便貌似社会下层大集成的《水浒传》,施耐庵还是通过“天降石碣”的仪式,给李逵们颁发了一张张天罡地煞的居民身份证。四大古典小说名著,只有《红楼梦》还算比较平民了。

继兰陵笑笑生之后,曹雪芹终于颠覆了“天下叙事”的宏大格局。中国文学,终于将自己温柔的视线,从英雄们帷幄运筹千里决胜的传奇故事,转移至大观园居民们的日常心思。前几日的微博上,周云蓬先生写了这样几句话,“关于阿富汗,你我都知道塔利班本拉登,但是好作家会告诉你,普通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怎样想世界。”诚哉斯言! 

总是一再地,朋友聊天谈及小说的时候,我会推荐遥远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关于推荐理由,我会说,“这是一部日常生活的恐怖小说。”包法利夫人,打小修身,结婚持家,从未想过治国平天下,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子,一样一样的。真正的阅读,从来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个研究范本。启动条分缕析的程序,从而,拆解无奈,走向幸福。 

关于历史,有一句话很是豪迈,“那是一个需要英雄且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于文学,我想说,“这是一个新纪元。在这里,普通人的心思,第一次被推向值得膜拜的圣坛,而受到呵护与关注。”青年毛泽东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点上,文学显然已捷足先登。普鲁斯特到萨特到加缪,文学大师们一个世纪以来的努力,尽在普通人的心思,与尊严。 

 

4.小说的道德 

在我看来,自《堂•吉诃德》以降的近现代文学,其最大成就,乃在于小说的成熟与光大。或许,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但小说,从来不那么势利。贾宝玉是个胜利者么?显然不是。“于国于家无望,古今不肖无双”,才是其命运之真相。格里高尔也不是。盖茨比的了不起,貌似而已。在偶在的与非线性的世界面前,每个人的命运,无不,一如海滩沙器。 

我想,文学的初衷与终极,当在于此。而文学的忧伤与慈悲,也在于此。这个意义上,很容易发现真文学的类宗教情怀。人类是懒惰的,是因为懒惰而缺乏耐心呢,还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懒惰?在他们看来,想让一个人变得好点儿,就是对他们宣示道德。甚而甚之下来,就是将道德异化为一种可以拿来打人的工具。文学摇头感慨,多么地简单粗暴啊! 

大约,上帝也曾经简单粗暴过,《圣经•出埃及》很多篇章为证。也大约,上帝也逐渐成熟平和了些,于是,耶稣说,“也要爱罪人。”既然,人类之爱并无从像上帝一样居高临下,于是,文学告诉我们,认识一切人吧。米兰•昆德拉说,“认识是小说最大的道德。”我理解为,认识是通往道德的唯一道路。了解罪的孕生与运转原理之后,方可期待罪的消弭。 

堂•吉诃德是一个罪人么?不很像,而更像一个废人。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说的,就是堂•吉诃德这类人吧。可以肯定的是,从历史到政治,没谁会在意这类废人的。只有文学,才会选择关注他——这样一个被历史抛弃的人。中华民族,向来推崇厚德载物。叫我说,人类所有的精神文明元素中,文学尤其小说,当属最厚道一族。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