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俞敏洪:教育质量的本质

文字:供稿:摘自家庭学堂网图片:时间:2012-11-28点击数:1417


   

    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我一旦进入某个人群中间我就要去分析这个人群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观察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这些人拥有什么样的特征?是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太好了?考了北大清华了?还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其他的特征能够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大学的教育和这个人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难道分数就必然决定孩子一辈子成功?好大学就必然让一个人最后成功?我的答案是半否认半肯定。如果说分数考大学就决定了终身成功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分数。但是我们又发现并不是这样,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可以决定这些人的成功。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非常可惜的是,不管怎么改都是往分数方面引导。高考就是分数引导系统,高考为什么不能改得更加好一点?高考不要了,只要高中向大学推荐,或者说各个大学自己考就能把学生录取,这需要中国达到一个完全讲诚信不讲人情的水平。没有建立意味着做任何事情都可能会作弊。在中国人的心中好像作弊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中国有一个超级人情社会,这就是我和你认识了,那么我们就能够互换资源,而且常常会破坏规矩互换资源。中国孩子们的前途,还是靠分数说话比较靠谱。这就是说,高考制度本身已经是中国能够找到的比较公平的一个制度了。所以我不希望高考取消,只希望高考进行局部的改造。
    我恨高考制度是因为它太呆板,以至于让人消耗太多的生命,甚至是牺牲孩子的幸福,牺牲孩子的心情,牺牲孩子的健康。在中国,因为高考变成精神分裂症的人每年都有,为了高考成绩上不去而自杀的人也有。成绩对于孩子来说,最多就延续到高考结束,或者是大学毕业。大学毕业以后,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已经跟成绩没有关系了。真正的冠军是能在这个社会,通过自身的各种努力,包括在大学和中学学到的知识加在一起的努力,而获得的一个成功的结果。
    很多分数之外的品质是在中小学的时候养成的,这个时候养成的品质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个结果。我们那时候农村孩子有心理毛病的很少,尽管我从小就是被我母亲打大的,但我心理比较健康。因为打骂背后没有对你的歧视,打骂背后没有对你的羞辱,打骂背后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体会到父母的艰难。因此就明白要是不努力学习不努力干活,父母打骂就是应该的。我只是想说我们当时的那种环境,潜移默化地锻炼你,遇到失败、遇到挫折、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都不会怕,还愿意去尝试。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教育除了分数以外,应该有以下几个特质:
    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心情。快乐健康的心情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叫真正的心情。我们的教育不接触自然,也不敢去接触自然。至于说考上了你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病,那跟我没关系。就是因为这种引导,导致了孩子的心理疾病比较多。有这样一个统计,越是好的大学,学生精神方面的毛病越多。“第一名综合症”,就是永远想得第一名,谁超过他,他就想把谁掐死,永远不把自己的学习和别人分享,永远防范着别人,不愿意别人与自己有一点点的在成绩上的靠近。这样的孩子心胸狭窄,思路狭窄,人格狭窄,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生活孤独,感情内向,最后越来越坏。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女朋友。没有意识到的是第一名如果失去了怎么办?到今天为止大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典型的最后一个月学习法。就是一个学期前面玩得一塌糊涂,最后一个月要期末考试了,就挑灯夜战,最后考试也通过了。大学教育如果是这样的,怎么可能培养出人才?人才在大学教育里是面对大师、面对伟大的书籍,每天进行着研究的一种教育方法,不是考试教育法。我们的中学生是考试教育法,到了大学依然是考试教育法。中国大专院校没有学生自杀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大学的最低层次。所以现在有这样的争论,是把孩子送到清华北大好还是送到技工学校好?哪个是成功的教育?
    成绩虽好但是心灵不开阔有什么用呢?一个心灵不开阔的人怎么能成功?从小要对孩子培养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总想穿过地平线走向远方的愿望。那种感觉不是放放PPT,说这是草原这是雪山,这是大河这是湖泊就能产生的,必须把人放到那样的环境中去。我在长江边上听到什么?是大船开过长江以后的一声汽笛,一拉就是一分钟啊!想象这一分钟的感觉,你的心会被带到什么地方去?当一个人的心能被带去远方的时候,他未来的脚步就一定能走得更远。当然有时候这个走向远方的向往也会受挫。但正是因为有了走向远方的渴望,我一直没有放弃,也就有了今天真的能够走向世界的机会。
    现在的教育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只关注和表扬班内前十名的同学。而后面的同学就处于被放弃状态。一个伟大的老师和伟大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前十名的同学当然可以赞扬, 但是这些孩子之所以能到前十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鼓励能力和自我推动能力相当强大,其实是不需要太多鼓励的,一个优秀的人鼓励多了他反而变坏了。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比如说我手下的某管理者特别优秀的时候,我是不太表扬他的, 反而是不断地批判他,挑他的毛病,让他知道他还不够好。如果我老表扬,他会觉得是不可缺少的人,心生骄傲,反而把一个人给害了。所以很多好学生被老师表扬,到最后尽管他学习成绩还好,但心态已经坏了,一个人的心态坏了,一辈子就坏了。所以我觉得优秀的老师是鼓励全班最后十名学生的老师,这个全班最后十名的同学,他们不一定是笨的,只不过是没被鼓励,如果被老师给放弃了,自己也就开始放弃自己了。这些学生自我推动力相对较弱,所以一定需要老师在后面推一把,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生命就是给人一种信心,给人一种感觉,给人一种美好。对于特殊的学生有特殊的鼓励方法。一个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所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对未来的憧憬。中小学孩子有一个特点,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喜欢这门课,所以应该让学生评估老师。我后来发现学生是有判断能力的,他绝对能判断出这个老师有没有人性,这个老师会不会鼓励人,这个老师知识丰富不丰富,在这个老师身上能不能学到东西,绝对不是说天天讲笑话的老师就能让我们得高分的。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不能进教室,我不喜欢你凭什么跟着你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老师不合格,带出的学生当然不合格。
    教育要培养孩子的读书精神。孩子读课外书籍应该是一件好事。现在的问题是,老师除了自己的学科以外,自己都不读书,看到别人读书还恨别人,更不鼓励学生去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但是高中三年,除了学科成绩以外,孩子是肯定要读一些课外书籍的,一个月读一本世界名著对学习会有伤害么?我女儿现在是初三,在国外上学,她上的语文课是没有教科书的。一学期四本世界名著,一直要读到高中毕业,一学期四本,一年八本,她现在正在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背完了就是上课讨论,老师分析,就这样的教课方法。四年下来,读四十本左右的世界名著,每本名著都是老师引导着学生学习。中国没有这样的体系,如果我们鼓励孩子稍微读一点儿这样的世界名著,会对孩子的心情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请问他最后能成功么?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但不要忘了爱因斯坦把世界上所有的名著都读完了,而且爱因斯坦还是世界上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教育永远不是单项好就行的,而是综合性的。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孩子们读书呢?现在走进一些图书馆,放世界名著地方都有灰尘的,没有灰尘的都是那种教辅、教科书的地方。这是教育的偏向,但是我们校长是有能力纠正的,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教育就是给孩子有尊严的学生生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尊严地活着。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中国是上层人决定下层人命运的社会,想要一个有尊严的社会,是必须让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学校里,让每一个学生、老师有尊严地活着,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平等的地方。校长自然要管理老师和学生,但是校长更多的是用爱心来管理,一起共同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老师的人格,用人性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我最怕的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训斥、怒骂、指责、侮辱。很多老师侮辱了学生自己都是不知道的。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方法处理,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家长不会说话,老师不会说话,学生跟着一起不会说话,一说话就伤人,一说话就不尊重人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教育质量的问题不是成绩的问题。
    我们做老师的,要培养孩子的心情,培养孩子充满诗意、热爱生命的精神,培养孩子不管遇到什么艰难挫折都对未来有信心的勇气,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感到生长在这个社会里是有尊严地活着的,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