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政协委员科协专家热议“创新人才培养”
人民网北京8月24日电(记者 余荣华) 北京市政协科技委与市科协今天联合举办以“加强协同联动,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2012年科技论坛。首都政协委员科协专家热议“创新人才培养”。
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需要全社会给予支持的长期工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近年来,不论是在科研院所、大中小学,还是在高科技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许多典型和经验,但也有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包括工作机制的建立、工作力量的整合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持久动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挖掘等。
为此,2012年科技论坛旨在发挥政协委员和科协专家的专业优势,共同分析问题成因,深入研讨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突破瓶颈制约的路径和措施,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在题为《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发言中强调,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是我国教育摆脱困境的出路。
顾明远说,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多元化人才结构的要求。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 要改革人才培养式,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选择提供条件。要进行课程要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倡探究性学习。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学校应该参与到高中人才培养方面上来。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在题为《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思考与建议》的发言中说,如同盖大厦要打好地基一样,中国要想建成自主创新的科技强国,在推进教育均衡的同时,必须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模式。她建议,要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开辟“特区”,这有利于我们改革单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机制和多元的升学机制。
刘彭芝校长的具体建议包括,建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基地,允许采用灵活学制、自主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在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升学途径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建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联合体,融合几校师资、设备和社会资源,选取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领域作为研究课题,探索创新后备人才的选拔、测评和培养;妥善解决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小学、中学、大学全线贯通,联手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就能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培养,上下互动、一以贯之的良性循环。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委员、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裁孙育宁和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韩永贵,也分别从高等院校、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企业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部分政协委员进行了即席发言,大家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政策环境、早期教育、高校教育体制、人才评价以及人才与企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分析问题,探索解决路径,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科技论坛是由北京市政协科技委与市科协联合创办多年,已获得首都科技工作者认可的一项品牌活动,每年围绕科技工作中的一个主题,邀请政协委员、科技和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交流探讨,共同寻求解决制约北京科技发展的路径。
此次论坛的意见和建议经整理后将以北京市政协建议形式,报送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政府作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