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其实并不沉重
文字:朱传久供稿:工会图片:时间:2011-09-16点击数:1522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着实令我等聊友“天南海北”了一把,从“中大导师事件”、“央视的张斌尴尬”、“县太爷差人进京抓记者”等国内热议;到“铁蝴蝶遇刺”、“希拉里与奥巴马的开骂”、“ 伊舰霍尔木兹海峡挑衅美国军舰”……哎!这世道有些人太疯狂、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有些事太意外,世界还会发生什么?我等的结论是:谁也不知道!
说来说去,从遥远说到咫尺,从别人说到自己。近日我校如火如荼的师德话题倒也不少,此话题较彼话题倒是熟悉了许多,只不过有些敏感、有些只能意会不便言传的东西……
师德,沉重吗?非得严肃吗?
关于“德”——说起来也沉重
我们每个人无论认识有多么大的差异,但都能接受的事实是:一般来说社会上最缺什么,国家就宣传什么、舆论就追踪什么。如今的中国为什么特别注重“德”呢?因为我们社会太缺“德”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放开了,人们兴奋啊,拚命地赚钱、不择手段地赚钱,到头来,两种后果来了:其一、一部分人确实富了,一夜暴富者大有其人,但问题也来了,两极分化怎解决?社会不和谐咋办?十七大总算使“公平与效率”之争尘埃落定;其二、我们忽视了市场经济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诚信经济,我们必须承认而每天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的市场经济较之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缺乏诚信,因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制假售假而致使我国综合国力在“硬实力与软实力”上受到双重伤害!故我国公民的“诚信教育、精神文明、法律与道德”的宣传凸显迫切与重要。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职业规范,教育也有一个诚信问题,我们称之为“师德”。提起师德,作为职业教师对它的感觉是既敏感又复杂、心情是既爱又怕。人们心里清楚,没有教师职业道德与规范,教育就会偏离方向,“教书育人”的目标与宗旨就会落空。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当然也不离外,假如哪一天,所有教师都不象教师了,教育也完蛋了。
但不可回避的是老师们的担心:“师德”太沉重、太严肃!一旦“师德”了,好象背上了沉重的道德负担,不食人间烟火了,剩下的只有“高尚”了。
师德——其实并不沉重
这里我们必须正面回答、正确理解三个问题:师德理解、师德标尺、师德选择。
师德是什么?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查阅资料固然能找到相应诠释,但当教师的都喜爱给概念下一下自认为准确而又全面的定义,于是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对此,我的理解有三(可能不那么准确):它首先是一个规范。这种规范是专门针对我们当教师的;其次它是一种做好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你既然是从事教师行业的,就应该知道什么是你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或许换一种职业可以做,但当教师不行)。这种要求是不过分的、是最基本的,是当教师的底线。再次,只要我们每个人尽心去做、严格要求自己,是完全可以达到(并且可能做的更好)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师德非高不可攀、非可望不可及、也非常人达不到的。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敬业、在教书育人,在践行师德。
标准是抽象的。说它抽象是因为: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是我校制定的《师德评选条件》都是一个比较笼统、宏观的标准,都是一般性的标尺,是粗放型的,而具体操作需要细化。但我们深知的一个常识:凡属于“德”的界定又不能太量化,“情操、价值观、品质、境界”有时是不能用数字去衡量的。
标准是具体的。上述并不等于说,师德就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其实,一个人师德怎样,学生和同事心中都有一标杆砰,这杆砰是无形的而往往是最真实的、最具体的。说到底,师德标准其实是四个标准:一是做人标准。教师首先应是合格公民,做人是最起码的标准,这是各种行业标准的共性。比如,做人要厚道、要诚实,不坑人、不骗人、不损人利已等,这些都做不到,何谈做教师?二是敬业标准。做教师的就要教好书、育好人,要爱岗敬业,把学校安排的本职工作做好,尽力去打好这份工,不敷衍塞责。结果往往难以预料,结果也有得失成败,但最重要的是问心无愧。三是学生标准。教师的师德评价,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受不受学生喜爱以及喜爱的程度,应该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教师的学识、能力固然重要,但真正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和关爱之心。四是合作标准。学校中除了学生就是同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能否和同事们和谐、友爱、协作,能否对同事以诚相待、虚怀若谷,是否受同事们的欢迎及欢迎的程度,应该是最直接的标准。我们确信,这些标准经过我们的克制、努力、勤奋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具体的、现实的、实实在在的。
师德其实是一种选择、是一种追求。它所追求的是脱离低级趣味,它所倡导的是一种每位教师都应达到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不一定非常高尚、非常伟大,其实默默奉献、勤奋工作,就是一种良好健康的师德、师风。
师德——一种荣耀与成就
我们常对教育界有辱师德、师风之人和事而痛心疾首,我们在对师风败类痛恨无比的同时,的确感到师德师风建设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外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老师们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弘扬并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外校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广大职工对职业道德实践的结果,也是对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最好的诠释。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外校的每一位老师都讲师德,其行为都与师德规范相符。事实求是说,尚有少数老师曾做出过让学校名誉受损、让外校老师汗颜之事,所以帮助老师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弘扬正气与正义就成了学校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避免在师德建设上因误解而陷入误区。
误区一:师德等于高尚纯洁,将标准神圣化,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人的追求、理想、境界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肯定符合师德规范,但师德标准不一定是最高层次的规范。换句话讲,我等凡人经努力皆可成为师德标兵。
误区二:师德只讲奉献不论索取。比如家长非得请我吃餐饭、过节主动送了份礼物或利是……是否就不符规范、不能参评?我倒觉得:人家主动请你吃饭,说明他对你非常感激和满意,想用某种形式报答你。这里最关键的不是吃饭不吃饭,而是你是否“主动索取”、“强迫他人”;“别人是否心甘情愿”;你是否“厚颜无耻”、“丢失自尊”。我们切不可把师德标准庸俗化、简单化。那种认为“师德标兵只能贡献不能索取”,甚至将正常的人际往来上升为“庸俗、利用、腐败”等是非常幼稚的。
误区三:出成绩就一定讲师德。其实成绩与师德不一定成正比,你的工作没成效,停滞不前,这肯定不能说师德如何高尚;但有了成绩不一定说明你的师德如何了得,关键是获取成绩的手段和途径是否正当,是否将己成绩建立在学生和同事痛苦基础之上。商海中有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学校教育、教学也有类似情况。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把师德标兵的评选当作先进教师与业务水平的考核。
当选了师德标兵,最起码说明了“你是一名合格和优秀的教师,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和欢迎的教师,是一名得到同事认可、在同事中有很高威信的教师”。师德不是我们的负担和束缚,而是一种荣耀与成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前进动力。假如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外校想不进步、不发展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