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才情可畏
——读书节征文阅后笔记之一
写完第二届读书节读书征文获奖名单的最后一个名字,已是凌晨五点。
也就是说,我已一动不动地在桌前坐了足足十个小时。
身体已近僵硬,可心里不但毫无倦意,反而被种种感慨所冲击,因而越发清醒,明晰。读了从初一到高二近千篇征文,在那些姿态各异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一颗颗或童稚或故作老成、或细腻或潇洒粗犷、或优美或简单明了的心灵。在这样的心灵中徜徉,我会随着夜色沉沉睡去么?
更何况,曙光已微现。
但我必须得去小睡一会儿,明天,不,今天,上午有高一的宋词学习等着我,下午有高三的模考等着我。
各教学大楼的楼梯出口已锁。但总有出处的。直线,从七栋转至六栋;;再横线,迂回至中庭;然后,斜行到文化长廓。
四周满布稠密的鸟鸣,微微的晨曦中,却看不到一只鸟儿的影子。它们蛰伏在哪里呢?
我的心里,也满布叽叽喳喳语句,它们从一篇篇文章中走了出来,顽皮地跳跃在我眼前,怎么也不肯离去。我知道这些语句的来处……
初一:小小少年,才情可畏
初一的文章,我读到预期中的可爱与童真。
初一(5)班杨一心在《我与书的故事》中,讲述了她读书的故事:为了阅读,她“做过坏事”,差点从图书馆 “偷书”,因为实在太喜欢,因为忘记了带借书证。为了阅读,她常“忘记时间与地点”,走路看,上厕所看,躲在被窝中看。惦记书中情结,忘却身上疼痛;与家人斗智,想办法将书带进厕所。更有意思的是,因为看书,她成了《小学生宿舍行为规范》的研究专家:中午睡觉偷偷看书屡屡被老师抓,屡屡被罚抄《小学生宿舍行为规范》,“在三年的打磨下”,对这份规范他“几乎能倒背如流”。
看到这里,我不禁莞尔。多么可爱和真实的小书迷呀!有这样一份念兹在兹的读书之境,我们甚至能预见到她的有份量的未来。
这样的少年,让我们憧憬,心生期待与喜悦。
这样的少年,在初一的征文中,我读到了很多。如初一(14)班的李依琳,初一(15)班的苏布尔……
这么多这样的少年,我们的校园会书香弥漫,我们的民族会强大深沉。
但同时,初一的文章,却又读得让我惊恐。
是的,惊恐。
一是惊恐小小年纪,行文怎么如此老辣?请看初一(7)班黄嘉祺的《这梦,很美》:
跟随十五岁的少年去漂流,我看到了丑怪的罗锅子,烦恼的维特;我看到了高尔基的黑暗童年,法布尔的昆虫世界;我看到了写诗的冰心,呐喊的鲁迅……梦中,我与罗锅子一起敲钟,与维特互相倾诉;带给高尔其快乐,浏览昆虫世界;与冰心一起读诗,与鲁迅一块“朝花夕拾”……
我惊叹这段文字的容量。有名著中人物的介绍:“丑怪的罗锅子,烦恼的维特”;有名著的核心内容概括:“高尔基的黑暗童年,法布尔的昆虫世界”;有对作家思想最精准的把握:“呐喊的鲁迅”;有自己读书情态的描绘:“梦中,我与罗锅子一起敲钟,与维特互相倾诉;带给高尔其快乐,浏览昆虫世界;与冰心一起读诗,与鲁迅一块“朝花夕拾”……与鲁迅一块“朝花夕拾”!这是怎样的语言智慧?居然能如此巧妙地把先生的作品《朝花夕拾》当作自己的读书状态,且运用得如此浑然天成!
更妙的是,小小的一段文字,却有着精致的语言节奏。形式整齐,以分号为单位,恰到好处进行了的变化,因而,尽管对偶排比纷纷出动,但读下来丝毫不显板滞,反而觉得灵气流动,趣味横生,耐人寻味。
其次是惊恐小小年纪,感悟怎么会如此深沉,甚至沧桑?联想怎么会如此独特,甚至犀利?如初一(10)班的莫婷,在她的《一座古城》中,开篇写道:
每一座古城都有着它奇特的记忆,记忆里缠绕着几个世纪的风尘与变迁。
读到这一句时,我愣了一下。这有点不象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口吻吧?如此深沉,且带苍凉。是不是小作者故作深沉?是不是小作者在模仿?我立即百度了一下。网上没有任何相同的文字。是发自小作者内心真实的感慨。但接下来的一句又让我发愣:
每一本好书都是一座古城,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是风格迥异的精致建筑,雕刻着古城的风韵,褪去霓虹与繁华,沉淀你我人生。
把书比做古城?新鲜!第一次看到。但这样独特的读书体味果真是小作者所有吗?我又忍不住百度了一下。网上没有任何相同的文字。我不禁有些羞愧了。凭什么我不相信小作者认知的高度?
接下来,小作者将古城与书联系起来的阐叙更让我目瞪口呆。她居然把安妮宝贝的《素年锦时》比做古城维也纳,以及维也纳的音乐!她居然把《红楼梦》比做“双面”城纽约!她居然把《二战风云》比做柏林,有着太多战争的“铭记”的柏林!她居然能用这些城市的特点直击了作品的核心思想!并且绝不是在生拉硬扯!
想象之奇特,已在我的意料之外了;而文中那些洞幽烛远的独到的见解,更已在我的想象之外!我不禁心生畏惧,为小作者的才情。
三是惊恐初一年级的文章,整体呈现的章法怎么如此严谨?
例如初一(7)班苏颖的《大观园品书》,先由书香总起,然后分三个小论点并列展开:“坐在花丛中,细细掀开《红楼梦的书页,我嗅到了薰衣草的香味”、“坐在林荫小道的木椅上,细细掀开《鲁滨逊漂流》》的书页,我嗅到了琉璃苣的清香”、“坐在舒适翠绿的草坪上,细细掀开冰心的《繁星 春水》的书页,我嗅到了康乃馨的甜香”。这三句话,形式整饬地引出了自己读这三本书的感想。又例如《书开罗生门》的结构:总起,然后,三个分论点引出读书感慨:“书的感情,洒过我心”、“书的温度,暖过我心”、“书的安抚,拂过我心”。
这样结构的文章,显然已深得高考考场作文之法,许多文章放在高考中,完全可以拿满分。不能不赞叹,这些小小少年高超的结构驾驭能力,以及这种结构所反映出来的思维的清晰与严谨。后生可畏啊!
只是,让我隐隐不安的是,这样结构的文章,占据着征文的半壁江山。
而更让我不安的是,这样的文章,是出自十二三岁的小小少年之手。
这些年,自己一方面极度厌恶模式化的高考考场作文,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反复指导、训练高三学生写模式作文,写那种有明晰的主旨、有可以一眼见底的结构的考场作文。在高三的试卷上,读到千人一面的文章,绝不足怪。但若出自初一学生的笔下呢?
小小少年啊!是因为 “读书心得”这种文体的缘故,才使你们很多人不约而同地以这种比较清晰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吗?
小小少年啊!千万不要让那些看起来很美、其实很板滞僵化的模式束缚了你们本应远走高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