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春雨沥沥赣南行

文字:孙武供稿:中学部图片:孙武时间:2010-04-12点击数:1541

    对于爱好摄影的人来说,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和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的秋天,绝对是最上镜的季节。因此,每到春秋两季,常有摄影人风雨兼程、长途奔袭,为的就是追逐那心目中朝圣的一抹梦幻光影,然这一切于常人是不可理喻的。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当耳边莺啼燕语,啁啾不断,当周遭春暖花开,抽芽吐蕊,大自然的一切变幻都向我们昭示:春天已翩然而至了。但季节亦是稍纵即逝,对于一年只有两季的广东来说,略微迟疑,马上就迁换到赤日炎炎的夏季了。为了不负无边春色、良辰美景,于是,我们摄影协会成员再次策划出游踏春。去年的春天,我们曾远赴名闻遐迩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今年依然重蹈故地江西,不过目的地是名气不大的赣南古樟林和古村落。


    一、整装待发 


    这次的出游可谓一波三折。
    当时间定下在清明节假期的时候,适逢原初三年级也定在同时间内高铁出游长沙,活动意外撞车,分流了我们几个铁杆的驴友;另外,大学宣传部的出行人数也不断反复,迟迟未能定断,以致需要不停地变更旅店房间的数量、租车的载客量和回程的车票数,但不管怎么变化,我们几个忠实的追随者矢志不改、岿然不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二、第一站 赣州、泰和 


    我们一行共九人是坐4月2日晚上18:59分的K87出发的。
    候车时廷廷小朋友问爸爸妈妈:“我们是坐硬卧还是软卧?”问题让人哑然失笑。因为出行时间是清明节假期,回家祭祖的人非常多,逼仄的过道挤得水泄不通,那情景简直可以媲美春运了。我们只买到晚上的座位票,所以,廷廷小朋友期待的硬卧和软卧都不能如愿以偿,不过下半夜躺在爸爸妈妈怀里呼呼大睡的他,享受的绝对是软卧的待遇。
    凌晨的两点左右,我们到达了赣州火车站,接着我们马上打车前往早已预定好的酒店休息。
    休息不到四个小时,我们几个便起床洗漱,匆匆赶往城中建春门外的古浮桥,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宋代古浮桥,既是赣州宋文化的象征,也是当地一道特有的风景线。早春的浮桥上,晨练的、卖鱼的、卖菜的和行色匆匆的人,各自各精彩;岸边,草长莺飞,丝绦拂堤,远山近水行人,都笼在雨丝和烟雾里,影影绰绰,若隐若现。遗憾的是,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我们没能看到开桥的壮观场景。
    从赣州出来,我们继续驱车前往泰和麻洲。
    知道泰和,是从它的特产乌鸡开始的,泰和的乌鸡远比麻洲金滩的古樟林要出名得多。因为网上对麻洲古树林的介绍也凤毛麟角,连麻洲本地人了解的恐怕也不多,要么从未闻听,要么语焉不详。还好,我们经过一路打探,于中午时分顺利到达目的地。
    这片古樟林目前已被辟为江西吉安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尽管事先已有心理准备,但到达现场后还是倍感震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娇嫩欲滴的翠绿,仿佛被颜料漆过一般,惊艳至极;雨后的树林,更加郁郁葱葱,这里的很多樟树据说都有几百年的树龄,古树参天,奇形异状,浑然天成,不事张扬,无论从任何角度拍摄,都是绝佳的构图,微风掠过,湿漉漉的空气中散发出幽幽的樟脑芳香,沁人心脾,让人顿觉神清气爽,不愧为天然的大氧吧。
    最应景的是树林里有几头悠闲吃草的老牛,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为摄影的需要,张老师燃放了专门为这次出行准备的烟饼,在微风的作用下,烟雾迅速蔓延升腾,营造出雾霭氤氲的逼真场景,妙笔难书,我们惊呼之余,赶紧端起相机定格,那如烟如画亦梦亦幻的美呀,是大自然的恩典,我们心甘情愿被她媚惑然后融在她的怀里。


  三、第二站 钓源、渼陂


    07年曾和朋友去过“千古第一村”的江西流坑,当时就感叹在江西这样一个以红区闻名的地方竟会珍存这样一座离垢避嚣,遗世独立,保持完好的千年古村落,如今再到钓源、渼陂,这样感觉更加强烈。
    位于吉安市郊的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有1100多年建村历史,是古庐陵的杰出代表、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后裔及其同宗子孙的聚居地,北宋年间,与欧阳修同宗的欧阳氏后裔在此肇基,距今近千年。村人尊欧阳修为宗,因此村中欧阳为唯一的姓氏,以保纯正。
    雄踞钓源村口的上百年树龄的古樟树,被村民视为主宰风水的灵树,是这里的镇村之宝,除了福泽佑顾一方水土外,也见证了这里的沧桑巨变。
    高低错落、苍老斑驳的钓源民居依南北的山势铺就,中间是7口大小不一、清澈明亮的水塘,高耸的马头墙傲首蓝天。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曲折迂回连通各幢古宅。青石板两旁,是镶着绿苔的水沟。导游说钓源村的地下排水系统四通八达效果奇好,所以即使大雨滂沱,也少见积水。顺着那平整、光洁的青石板巷道,只见那风姿各异的明清建筑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民俗风情画,赏心悦目。村落生态极好,村中少蚊蝇,其中一座清代三进屋,竟然长年无蚊。钓源人在此颐养天年,生活惬意。
    村里的一切,好像都与八卦脱不了干系:古建筑的布局,大多是依八卦成形的,房屋依地势而建,每处都有讲究,都合风水的规矩。不但如此,村中的屏墙、门扉、窗棂、椽头、椅子、床头上大多有八卦的图形,村中没有一排笔直的房,没有一条笔直的巷道,也没有一条笔直的塘岸。这里全无乡下普遍忌讳的一头大一头小的“棺材路”概念,幽深的青石板巷道,顺两侧房屋伸延,或成喇叭形,或成楔形,或成梯形,或斜侧一边……如此扑朔迷离的“歪门斜道”之谜,是迎合风水抑或寓含人生哲理,还是因地形所限,耐人寻味。真是“奇巷尽隐千秋谜任人去解,碧池犹藏万卷书由你来翻”
    到钓源村不听欧阳老村长的讲解那实在是一大遗憾,老村长就是村里的一张活名片,他的讲解能锦上添花、相得益彰。由于朋友的安排,我们提前就预约了老村长,到达钓源后,年逾七旬的老村长已在村头恭候。讲解钓源的历史,他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他不但抑扬顿挫,中气十足,而且肢体语言尤其丰富,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老村长对钓源的深切热爱和自豪感。
    从钓源出来,我们又辗转到了渼陂。
    到了渼陂,导游首先就给我们讲解了“陂”的准确读法:与水为邻,应该读bēi(解释为池塘、水边);与土相近,读pō(解释为倾斜、不平坦);地名读pí,如湖北黄陂。渼陂古村依富水河而建,因而得名。
    渼陂古村没有钓源的名气大,但也自成一格。既然是依水而建,所以与水息息相关。古街呈S形,沿着富水河,带着水的韵味蜿蜒流淌,像流水那般柔美地微弯过去再折过来。其中蕴含曲径通幽的奥秘。古街的路面以鹅卵石铺成,中间有一条纵向排列的青石板,两旁的排水沟依然如同几百年前一样发挥着作用。但是由于这里已没有当年繁华的商业氛围,老街作为商业中心的作用已不复可寻。
    如今的渼陂已隐没了当年的繁华,取而代之的是绿树遍布,古樟成荫,掩映于绿荫丛中的渼陂,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田园风光。导游特意把我们带到村的西北角,那有一棵奇异的古樟树,被村民称作“卧龙樟”,此树树躯巨大,但已被一分为二,一半蜿蜒向上,枝繁叶茂,另一半枯干的树枝直探池塘,宛如巨龙汲水,惟妙惟肖,粗砺的树皮,就该是记录古村历史的一部史书吧。

     
    后  记


    1.这次出游,全程受到江西朋友的盛情接待,朋友动用了她的关系网进行了远程遥控,因此赣州、吉安的住宿(标间分别为100、70元)、回程的车票、旅游用车甚至旅游景点的门票都得到关照,在此一并谢过。
    2.由于适逢清明,每天都阴雨绵绵,这虽然不会影响我们游览的兴致,但对相机的使用却影响蛮大,镜头上不时被雨水溅湿,需要不停擦拭,这也势必影响了拍摄的效果。大学沈老师的相机是借来的,而且来头颇大,她忧心忡忡担心回家后不好交代,于是秀丽和小陈老师给她出了个馊主意:回家先放到微波炉烤干了再还,无任何生活常识的她信以为真,幸好后来秀丽良心发现提醒她那是恶搞,否则她回家照法效尤的话,相机的主人一定气岔了先把她给烤了。
    3.这次出游江西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视觉冲击,味觉辛辣。对于嗜辣的人来说那是小菜一碟意犹未尽,但对于习惯于清淡饮食的广东人来说那简直是煎熬了,饥肠辘辘时望而却步,那是十分折磨人的事。每次吃饭前就得提前交待厨房不能放辣椒,否则上来的菜都是红通通的不敢下箸,这尤其苦了廷廷小朋友了,几乎每餐都被辣呛得呲牙咧嘴嘶嘶直抽气。
    4.为了摄影的需要,除了燃放烟饼制造雾霭朦胧的效果外,张老师还经常就地取材,一头牛,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那风光马上就田园起来了,当然,这道具的使用是要付一定的劳务费的。在钓源的水塘和在渼陂的窄长的古街巷,张老师再次故伎重演,不过这次使用的是活人做道具,让小钟和儿子打着红伞穿行,确实,那画面马上就鲜活和生动起来。不过事后当事人发出强烈抗议:为什么牛有出场费人却没有?怎可如此厚此薄彼?
    卸尘嚣之累,解是非之缰,淡得失之念,于匆忙于浮躁之中,心境得片刻之休闲,何其快哉!享受生活,寄情山水,得天地之灵气,享方寸之快乐!加入我们去旅游吧!

网友评论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10-04-12 16:21:46 发表评论  
    一个人怎么能幸福成这样呢。。。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10-04-12 15:02:12 发表评论  
    卸尘嚣之累,解是非之缰,淡得失之念,于匆忙、浮躁之中,心境得片刻之休闲,何其快哉!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10-04-12 09:57:58 发表评论  
    :love: 此次未能与你们同行,遗憾啊~~  :cry: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10-04-12 09:28:41 发表评论  
    美文配佳图!一个字:太美了!
昵称:  验证码: